像“毛遂自荐”这样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我还知道:

如题所述

1. 乐不思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为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并让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笑誉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2. 邯郸学步: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据说这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燕国有位少年不辞辛苦来到邯郸要学这里的人走路。他一边观察邯郸人的走路姿势,一边学习模仿。可没有几天,他就坚持不下来了,越学越别扭,越走越不自然。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动作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邯郸学步”用来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结果不但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3. 买椟还珠:战国时,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卖珠宝。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一个盒子,然后用香料来熏烤,再刻上精美的玫瑰花图案,镶嵌上翡翠、珠玉等装饰物,把这个盒子装扮得无比精致,然后才把一颗极其珍贵的珍珠装在里面。不久,这个盒子就被一个郑国人买走了。
然而,这个郑国人却只看重盒子,把珍珠还给了楚国人,只带走了盒子。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买椟还珠”,用来比喻取舍不当,没有眼力,取舍失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