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树桃花,从整体到局部,运用修辞手法,动静结合,2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不知不觉间,春姑娘来了。我们呼朋引伴,走进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举目远眺,一片花的海洋。春风吹拂,温暖迎面而来,整个桃林焕发无尽的生机,好像是一个刚刚苏醒的绝代美女。她在梳理云鬓,她的星眸轻启,她在迎接远方的客人......我们走进桃林深处,感受无尽的芬芳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细细的看着每一片花瓣,好似欣赏一件又一件艺术品,以至于我们流连忘返。夕阳西下,我们尽兴而归,大自然核桃林一样都回归原始,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但是又蕴含着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没有华丽的衣裳,没有昂贵的身价,没有蜂蝶的衬托,只是默默地在寒冬的一角怒放,与纯洁的雪花溶为一体.也许,淡雅的色彩,古朴的枝干在风雪飘零的深冬并不起眼,然而,人们总能在白雪茫茫的世界中找到它,那是因为它能散发出幽幽的清香.有的人为梅花感到惋惜:“她拥有的实在太少了.”可梅花却满足了,因为她拥有清白.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啊.我愿做一株梅花,一株迎风傲雪的梅花,无须人群围观,无须彩蝶伴舞,只求能带给这个世界美丽与纯洁,生命就无憾了.
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觉得“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绝妙。试想,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让人联想起范仲淹的“四面边声连角起”以及辛弃疾的“五十弦翻塞外声。”这是为表现异于内地的特有的粗犷悲壮之景的。边塞的泥土在夕晖的掩映下,显出浓重的紫色。这是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夸张,让人预料到战斗会是凝重而惨烈的。这两句,写出了日落前的情景,渲染出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这里的环境描写,采用动静结合写法,画面感强,生动形象。
动静结合描写,画面意趣盎然,会使人身临其境。
再如《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活化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图。又如《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动静结合,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倘若先写静态之景,再写动态之景,会很有韵味。
杨炯的《从军行》,写战事告急,书生气宇轩昂,弃笔从戎。颈联写战斗“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大雪弥漫,天色昏暗,军旗上图案的颜色变得模糊暗淡了。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这么一静一动的写,有声有色,渲染出战斗的激烈悲壮。我又记起了《诗经》的《硕人篇》,写美丽的庄姜小姐“手如柔肤,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意思是“手仿佛初生的草牙般柔细,皮肤如同凝结的膏脂般滑腻,颈子像是白嫩的木虫,牙齿如同齐整的瓠瓜子,象蝉一样宽宽的额头,象蛾子触角般弯弯的眉毛,笑容漾在颊上,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顾盼生辉。”这真是千古名句!前面都是静态,后面对“巧笑”“美目”的描写,使全诗有了神韵。如果颠倒顺序,先动后静,则平淡乏味了!
我们的写作,也是可以借鉴这一点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