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不耐受的迷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在读了《有种“病”叫妈妈觉得糖太甜》后,有家长提出,自己的孩子确确实实吃了蔗糖,也就是家常的白糖之后,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大便发酸,肛门变红,好像大便有腐蚀性一样。非常值得称赞的是,这位家长认为,“不能以点概全,不是所有的谱系儿童都不能耐受白糖,可能NT也有不耐受白糖的情况。”

确实,这世界上真有一些人不能耐受蔗糖,这勾起人类最深层的欲望,曾充作黑奴贸易三角原动力的东东。原因呢,其实也很简单,和喝了牛奶拉肚子的根源——乳糖不耐受,是一样的道理。

蔗糖是一种双糖,吃进去以后不会被肠道吸收,而是需要被 蔗糖酶 水解成 葡萄糖 和 果糖 ,才能穿过肠壁进入循环系统,起到生命燃料的作用。如果肠子里面缺乏蔗糖酶,吃进去的蔗糖就会原封不动地跑到大肠里面去,成为那里许许多多微生物的美餐。当然,这些微生物也不是白吃糖不干活,它们会制造出许多气体和一些令人不高兴的玩意比如羧酸(那位家长提及的大便发酸,肛门变红,好像大便有腐蚀性,恐怕都是羧酸造成的后果)。。。

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蔗糖不耐受患者会有如下一些症状:

腹痛、腹胀

腹泻、便秘

呕吐

低血糖、头痛

体重和生长不良

上呼吸道和病毒性疾病

焦虑和心悸

多屁

显然和腐蚀性大便一样,都是些让人非常不愉快的玩意儿。NT孩子只要有这些症状的一条,肯定就不会高兴;自我表达不善的谱系孩子,说不定就要发泄一番了。

出现蔗糖不耐受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也就是负责制造蔗糖酶的基因出了故障,造出的蔗糖酶不能正常工作,这称作CSID, 原发性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症 。此外,少数人也可以因为某些疾病,比如乳糜泻,导致肠道蔗糖酶的数量锐减,但一般会慢慢恢复正常,可称作 继发 性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症 。

显然,无论原发还是继发,只要这个酶不够,就会蔗糖不耐受,只能限制蔗糖的摄取量,或者额外吃一些蔗糖酶,就和乳糖不耐受者那样,要么不喝、少喝奶,要么额外吃一些乳糖酶一样。

回到我们关心的问题,自闭症患者要不要严格🈲糖?具体来说就是🈲蔗糖?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更精确的方式来问,就是有多少比例的谱系患者,需要因蔗糖不耐受而🈲糖? 全部还是很少一部分?

先看看普通人群。根据目前的数据,约5–10%的格林兰岛人,约3–7%的阿拉斯加人,约3%的加拿大人,是CSID患者。而欧洲裔人中,这一比例估计只在0.2%到0.05%之间。这可能和极北苦寒之地长久以来缺乏蔗糖供应有关。一两百年前,蔗糖可还是奢侈品呢,一个爱斯基摩人,或者一个格林兰的海盗,需要个啥的蔗糖呢?青草都不多见!留着这个基因消耗资源吗?至于中国人,根据一份2014年的报告,没有人统计过,比例属于未知,但从蔗糖自唐朝就在中国开始流行的历史可以推测,比例应该也是相当低的。

蔗糖酶不耐受和自闭症的研究,椰菜君没有找到几篇。对此最简单也最可能的解释是,两者没有关联。如此的话,大部分,可能是绝大部分谱系患者,都不需要特别禁止摄取蔗糖。这点就椰菜君所知,和许多家长的实际经历是符合的。

201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者的一篇论文,椰菜君怀疑是自闭症患者应该禁食蔗糖这种说法的最早来源。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分析了患有严重肠道不适的15位谱系儿童和7位NT儿童的肠壁样本,发现同后者的平均水平相比,前者的三种双糖酶,包括蔗糖酶在内,表达水平要更低,并且降低的程度和肠道细菌的组成是相关的。也就是说,这些谱系儿童可算作是继发性蔗糖不耐受。

然而事实上,从这篇论文的结论,我们完全得不出自闭症患者应该禁食蔗糖这个结论。先且不说研究对象太少,尤其是用于做比较的NT孩子太少,才区区7人,并且根本没有纳入无肠道症状的谱系、NT儿童做参照,这个参照值颇不牢靠;还不说两组患者的肠道症状颇有差异(谱系组有60%患者腹胀,而NT组仅29%),就是从研究结论本身,我们最多也只能说: 有严重肠道不适 的谱系儿童 ,其肠道内的蔗糖酶,可能较正常水平偏低。何以能推广到全部或大部分 谱系儿童 呢?

实在怀疑的话,可请医生诊断孩子是不是有蔗糖不耐受,除了症状外,据说只要给孩子口服一杯蔗糖水,然后收集大便,检测是不是还含有一些蔗糖,就知道结果了,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如此一来,孩子高兴,家长省心,何乐而不为呢?不比为吃糖炒来闹去要好?

声明: 本公众号提供的是科普文字,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由于才疏学浅,谬误难免,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