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处内地历来闭塞,为何辛亥之前火种迭起,竟然间接导致武昌首义?

1楼的,您以为抄书就有用么?

四川的革命运动,虽然同全国各省一样,由于革命领导者的软弱无力,最终失败了,没有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基本任务。但是,这一次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和气势磅礴的革命战争对全国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孙中山先生曾经公正的指出:“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孙中山全集》卷1第540页)
对于四川革命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线的理解,我们不能只看到清朝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命令端方带鄂军二千余人入川,造成清朝在武昌兵力空虚,从而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应着重看到当时革命党人,在四川保路运动的鼓舞下,一扫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的气馁情绪,振奋起革命精神,加速了武装起义,特别是在武昌起义的准备工作等方面的事实。

P588-589
尹昌衡离职西征时,四川都督本应由副都督张培爵代理,但尹却推荐胡景伊代理川督,这就落入袁世凯的陷阱之中。7月12日,袁世凯正式任命胡景伊为护理都督。胡景伊亦加紧投靠袁世凯,阴潜其心腹武备学生胡忠亮前往北京通过袁的走卒参谋部次长陈宦(1904年陈曾任四川武备学堂总办,与胡忠亮为师生)与袁沟通,拉好关系。袁世凯授胡为陆军中将并加陆军上将衔,使之与尹昌衡的待遇相等,以收揽胡为己用,一面可以打击张培爵,一面又可以排挤尹昌衡。胡遂更加为袁世凯打击革命党人而卖力。
袁世凯任命胡为护理都督的同时,贬副都督张培爵为民政长,进一步削弱了同盟会在军政府的地位。9月,袁世凯为迫害革命党人,以“询边防民事”为名,调张培爵入京,解除了他四川民政长职务。民政长一职由胡景伊兼署。这样,四川军政大权集于胡一身。袁世凯进一步党同伐异,大力扶胡排尹。1913年6月13日,袁世凯任命胡景伊为四川都督,改任尹昌衡为川边经略使。这一任命,引起了四川民众的反抗。7月8日,四川各法团联合会刊布传单,声讨胡景伊“蹂躏议会”,“破坏法律”,“卖官殃民”,“引狼入室”等十大罪状,反对他任四川都督。(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第358页)可是这时的同盟会已涣散无力,群众因这次革命没有丝毫改善他们的困境而失望。四川的革命斗争已进入了低潮,反袁、反胡的斗争显得十分软弱。胡景伊终于7月15日宣布就任四川都督职,并立即象革命人民举起了屠刀。从此,四川被置于大地主、大买办的代表袁世凯的黑暗统治之下了。“我四川当同志会时代,不惜流血千里,伏尸数万,除此专横强暴之赵尔丰。……故四川改革,其受祸较他省为尤烈。乃去一专横之赵尔丰,又来一专横之胡景伊,其火烈水深,又较满清为尤甚。”辛亥革命在四川失败了。(熊克武:《讨胡檄文》)

四川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特点

P589-591
1. 人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主权和以反对清王朝卖国卖路的保路爱国运动开端,又是以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统治的武装革命胜利结束。毛泽东同志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毛泽东选集》第1402页)四川保路运动发展为武装反清革命的历史就是这场革命的性质和意义的缩影和典型。
2. 武装斗争规模浩大,遍及全川,人民群众用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显示了人民大众是埋葬清王朝的原动力。在辛亥革命时期,四川人民进行反清武装斗争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保路同志会,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3. 同盟会的作用十分显著。在保路运动阶段,同盟会“激扬民气,导以革命”的活动亦十分频繁,同盟会的组织发展到了四川各个州县。从而使保路爱国运动迅速转化为反清武装革命而发生于武昌首义之前。
4. 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在辛亥革命时期,四川起义最早而独立最晚。四川从9月7日起义,早于武昌首义,油层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但全省独立却晚于鄂、湘、陕、晋、赣、滇、沪、黔、苏、浙、桂、皖、粤、闽诸省市。四川人民不得不同清朝反动势力反复较量,殊死作战长达三月之久。最后终于处死赵尔丰,把革命到尽可能达到的高峰。

P34
克武以勤党事久名重,痛疾世凯所为,义不忍坐视,计发难以戎事相周旋,首推景伊。景伊素谄附世凯,资其名号,故即诛除景伊亦宜正名讨袁。遂以是年八月四日,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与重庆。众推克武为总司令,杨庶堪为民政总厅长,其兵力为固有之步兵第九旅旅长龙光,团长方化南、卢师谛属之。
P35
团长卢师谛、营长张威及张民立部驻夔门万县。当时策划,以北路扼合州不可失,中路攻泸州期必得,形势然也。

四川护国之役纪实

P74
袁世凯既包藏祸心,思叛民国,以为中国之势,已北控河朔,西制关陇,南压淮泗,不难席卷江湖,籍收闽粤。于是,排摈党人,不授以政治,潜加残害,重肆威虐。
……
先是,中山以为讨袁,四川革命为急。三年秋,以卢师谛为中华革命军四川总司令,吕超为川南区司令,石青阳为川东区司令。师谛受命,并以范毅任上川南,丁泽煦任川西,刘国佐任川北。先后遣吕超、谢兆兰、薛国珊回川举义无功,兆兰、国珊及难。世凯既称帝,号曰洪宪,师谛乃遣超往宜宾;青阳入酉秀;颜德基至达县;王维纲、宋其波、刘明昭徇忠鄷;张熙略宁远,各谋起义,然后会师。

P75
熊克武、向传义等既同滇军入川,得吕超所部中华革命军川南区司令军,蔡锷遂人熊克武为四川招讨使,称护国招讨军。师谛欲自往川西收集孙泽沛、吴庆熙、丁泽煦、张尊诸部,至自流井,称急进军司令,与刘永闿、张逸清、方潮珍计,至成都说陈宦独立,宦任师谛为四川护国军第四师师长,……王靖澄之独立于潼川也,以旧与师谛有约,因任靖澄为第七旅旅长。……过风洞子,北兵缴械,挽澜惊有异,登阜击靖澄,未中,所部共图之,胁其宣誓。及兴隆场,共推王靖澄为四川讨逆军总司令,遂入潼川,乃推谭创之为政务长。已而陈宦使郭湘往劳军,靖澄于是乃属师谛。……师谛遂移驻新都,所部则分往汉州、德阳、什邡、绵竹等县,与周俊相对峙。
……
吕超既以中华革命军川南区司令号召军民,……滇军得宜宾,熊克武时在滇军中,虽未有兵,传闻有兵若干,超与师谛皆其旧部,阴相与谋,以超布属之,安众心也。克武既得超军,义军又多归之,遂为护国军四川招讨使,以卢师谛为参谋长;……陈宦弃成都北去,蔡锷奉命督川,遂入成都。
滇之独立也,蔡锷为护国军总司令,……宦见党人之势已成,不可遏也,许以独立。

P108
自此次政变后,有一部分国会议员相率南下,到广州开非常会议,主张护法,推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广东都督陆荣廷、云南都督唐继尧副之。而唐又自称川滇黔靖国军总司令,并委任熊克武为靖国川军总司令。因此,四川就成为南北争夺的焦点,且各拥有相当武力,故川战于兹再起。……广州军政府应四川省议会之请,任熊克武为四川督军,杨庶堪为四川省长。熊于此时,整编川军,……唐继尧原任之川滇黔靖国联军援鄂第一路总、副司令黄复生、卢师谛所部则驻下川东一带。第因熊克武与广东陈炯明、湖南赵恒惕、云南唐继尧等主张“联省自治”,而杨庶堪为军政府秘书长,与孙大元帅亲近,熊杨两人,各有背景,政治主张亦异,各据有在川之势力,故始终不能和衷协作。

四 罗、刘矛盾
P120
罗佩金在滇军士官集团威望很高,人称智囊,曾任云南民政长,为袁世凯勒令辞职。护国军兴,他是策动倒袁的组织者之一。向川、湘、粤出兵的部署和作战计划,由他拟定。护国军入川时,罗任第一军总参谋长,唐继尧授予全权,掌握滇军,左右蔡锷。在接任护督川省政务,总揽军民大权后,仍照唐继尧意旨办事。罗……就卢师谛(锡卿,成都人,同盟会员,曾任第五师团长)所招抚的部队改编成立第四师,委原左翼司令部参谋长陈泽霈为师长。

P235
25.蔡锷致梁启超转请中枢解除川督并荐罗佩金、戴勘担任川省军民政务电
(一九一六年七月十一日)
火急。上海梁新会先生鉴:护密。锷喉病自德医阿密思施治后,肿痛更甚,饮食俱难下咽,……劝早赴沪疗治,否则恐陷哑废等语。前得督川命,即电呈中央,荐罗佩金自代。……万望吾师为我切电中枢速予解职,俾得东渡养疴。川事有罗、戴担任,可保其必能翕然无间,渐就安理。……

P270
8.川军旅长刘湘等请北京政府公平处置川事电
(一九一七年四月十七日)
(衔略)钧鉴:倾据成都混成旅长刘成勋等删电称:罗督因裁兵事宜,朦电中央,致以强力去刘师长存厚及陈师长泽霈,并勒令四师全部解散,提款调兵,情势更迫,闻之不胜骇异。……湘等非敢显违命令,袒护刘陈,贪恋位置,倘中央能有公平之处置,使川局从此大定,湘等即卸甲释戈,联翩归田,亦所深愿。否则人心嚣动,截止无方,川局前途,非湘等所敢逆料也。临电悚惶不胜待命之至。旅长刘湘,王奇昌、龙光、陈经、卢师谛、但懋辛。……筱。

P266
4.罗佩金将川军第四师裁为步兵一旅给卢师谛旅长令
(一九一七年二月二十X日)
照得川省军队过多,亟应收束,前经本督军统筹规划,分别办理,并与二月二十七日令行第四师师长陈泽霈,将所部一师裁为步兵一旅,……统限于三月十号以前,一律办竣,……乃逾限日久,该师裁编事宜,仍未办理完竣,实属延玩已极。裁兵关系要政,万难任令迁延,应将该师长立予撤任。该师所辖部队及一切经手事件,即日交由第七旅旅长卢师谛接管。此令。

二、熊克武、杨庶堪领导的四川讨袁战争
1913年8、9月间,爆发了熊克武、杨庶堪领导的四川讨袁战争,这是四川第一次大规模反对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武装斗争。他是民国元年以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同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北洋军阀反革命势力在四川长期矛盾和斗争的产物,以革命党人失败而告终。
1. 蜀军的建立
1911年11月下旬,在上海的川籍同盟会员,正交换意见组织一支新军投入各省联军进行的北伐。恰好此时熊克武由陕西经武汉到上海,于是大家推他担任组织蜀军的任务。……几经周折,得在沪蜀商童子钧、贾应权将保管之有价证券兰格志股票一百七十余万万元交出,抵作二十五万,……
4.四川讨袁战争的特点
第一、时间较长。从8月4日兴兵讨袁,至9月12日重庆失陷,约四十天。
第二、壮烈牺牲。革命党人及将校先后殉难者有王天杰、张百祥等四十余人,阵亡及自杀者当不止此数,士兵伤亡更多,其后受株连、受迫害的更为广泛。
第三、不受贿、不勒派、不贪污。袁世凯在东南等省常以收买军官来瓦解独立讨袁军,而四川讨袁军各部均未接受过袁世凯的收买。军用浩繁,却未向繁荣的重庆商界和其他各县勒畴一文。事败亡命诸人,在乱中亦不肯卷窃公款。许多人由重庆退到万县,靠当地驻军团长卢师谛等赠路费才得逃到上海或日本、南洋。
第四、各部溃散,既不降敌,亦不为匪,大都将枪械交予乡团或仓卒委弃,各自分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四川讨袁军的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为挽救辛亥革命失败的革命献身精神和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其进步作用应予充分肯定。

三、蔡锷、熊克武主持的四川护国战争
1916年1月至7月,四川爆发了由蔡锷、熊克武主持的护国战争,这是四川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第二次大规模武装反抗,是孙中山所说四川的“三次革命”。
护国战争是四川讨袁战争以后,四川革命党人在孙中山领导之下反对袁世凯军事独裁、帝制复辟斗争的继续,但实际主持权却在受梁启超为党魁的进步党影响很深的蔡锷之手。
1. 四川护国战争的准备工作
四川讨袁战争失败后,讨袁下层官兵溃散,民军亦惨遭镇压。国民党主要领导人大都流亡海外,一部分参加了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的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正式成立后,川籍党人杨庶堪、谢持分别任政治部、总务部副部长,协助孙中山讨袁的准备工作。
1915年春,原四川国民党人在上海朱之洪家里约集了但懋辛、陈凤石、刘光烈等代表与中华革命党有分歧的熊克武一派(即所谓“九人团”)和卢师谛、吕超、向传义、石青阳、宋辑先等代表参加了中华革命党的谢持和杨庶堪一派(即所谓“实业团”)商讨今后四川的革命战略和合作问题。……卢师谛将战略一点报告孙中山,1月16日孙中山正式任命卢为四川革命军总司令,4月26日又任命龙光为中华革命党四川支部长。(李乐伦:《护国之役后四川的动乱局面》,《四川军阀史料》第一辑,第89-91页;《民国川事纪要》第106页)参加欧事研究会的熊克武及其一派,对孙中山的领导保持一定距离。
……
10月以后,中华革命党策动的武装反袁斗争全面开展,进入高潮。孙中山派石青阳回川起兵讨袁,……11月2日委……卢师谛为(四川支部)书记长,加强领导。年底,袁世凯称帝已明,卢师谛派吕超前往宜宾,石青阳赴秀山,……各谋起义,然后会师。自己则与向传义等准备由越南入云南。
卢师谛等到香港时,云南已宣布独立。
2. 四川护国战争的经过
1915年12月21日,云南举行讨袁军事会议,决定先电袁世凯,令取消帝制,否则以武力解决。当时蔡锷主张即日兴师讨袁,熊克武、但懋辛等参加会议,并决定随滇军入川,发动讨袁。25日,蔡锷与原云南将军唐继尧、任可澄、刘显世、戴勘、李烈钧等联名宣布独立,发布讨袁檄文,声讨洪宪帝制,号召各省同时举义。组织护国军政府,以唐继尧为都督,蔡锷为护国军总司令。
……
蔡锷……把注意力和兵力集中在四川。12月26日,蔡锷积极部署入川军事。……蔡锷与总参谋长罗佩金率赵又新、顾品珍第二、第三梯团所属董鸿勋、何海清、禄国藩、朱德四个支队,经贵州威宁、毕节入四川永宁取泸州为中路主军。
由蔡锷带往四川作战的护国军共有三千余人。……护国军出师,能否控制四川,如单凭军事实力,实难取得胜利,故蔡锷在发动军事起义的同时,即注意从政治上争取陈宦、刘存厚等人倒戈反袁。
……
1916年5月……蔡锷又力促陈宦早日宣布四川独立。……卢师谛又在成都附近联合军民拥立陈独立。川军二混成旅钟体道……于5月初通电独立,自任川贝护国军总司令,张澜为政务长,有实力五千余人,警耗亦传到成都。大势所趋,5月22日陈宦被迫正式宣布独立。
3. 四川独立后军阀图川的活动
四川独立后,蔡锷又于6月6日去电促张敬尧等倒戈反袁,加以湖南将军汤芗铭宇于5月29日宣布独立,袁于6月6日死亡。四川的护国战争对于粉碎袁世凯帝制复辟起了决定作用。
……
6月13日蔡锷进驻泸州,6月24日被任为督理四川军务兼巡按使,……7月6日,黎元洪申令各省长官改称督军省长,并任蔡蔡为四川督军兼省长。……7月14日,唐继尧宣布取消军务院,7月25日中华革命党发出通告,宣布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至此,护国战争全部结束。
蔡锷在7月中旬喉疾极剧,曾请病假一月就医,由罗佩金任护理四川督军兼省长。……唐继尧继续派兵控制四川……8月初,作了一些安排,9日即偕参谋长蒋方震匆匆离蓉东下,赴日本就医。……11月8日病故……蔡锷去后,罗佩金遂得违反蔡锷意愿,疯狂贯彻唐继尧控制四川的军阀割据政策,引起1917年罗佩金与刘存厚、戴勘与刘存厚在成都和四川的混战。
4. 四川护国战争的贡献及其后果
四川护国战争的胜利,是由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人和与梁启超为党魁的进步党接近的蔡锷反袁势力共同取得的。中华革命党人在云南护国军入川之前做了不少发动和组织工作,入川以后,有积极在熊克武、卢师谛等主持下协同蔡锷所部共同打垮北军。蔡锷指挥的各路护国军英勇作战,以少胜多,同时争取川军刘存厚部反袁和陈宦独立,勋劳卓著。四川护国战争的胜利。一方面对摧毁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和北洋政府的川军将领刘存厚增强了政治和军事资本成为四川军阀,更是革命党人分化,他们的一部分如熊克武等也逐步脱离孙中山的领导而倾向于唐继尧,演变为四年的四川军阀。总的结果,无法改变全国政权仍然落入段祺瑞、冯国璋为头子的北洋军阀之手,四川政权也陷入西南和四川军阀纷争之中,民国的招牌虽然重新挂起来,但民主共和制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危险。

四、孙中山领导的四川护法战争
1917年10月至1918年5月的四川护法战争,是四川军民在孙中山领导之下的第三次大规模武装反抗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斗争,也可说是孙中山领导的“四次革命”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川的护法战争是在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斗争极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坚持革命,不屈不挠,建立了军政府,指示四川革命党人,并直接排出代表,争取西南实力派,力图实现他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目的。但终为南北军阀势力的阻挠而失败,无法扭转四川的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处境悲惨的局面。
1. 护国战争后国内政局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自民国元年以来即进行着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历经二次革命、护国战争,虽起了先导和中坚作用,但实力并不雄厚。袁世凯刚死,1916年6月9日,孙中山即大声疾呼维护约法和国会,发表《规复约法宣言》。
2. 护法战争的经过
……
第一阶段
……
10月12日,孙中山已任命护法的黄复生、卢师谛为中华名过军政府四川国民军总、副司令,石青阳为川东招讨使,11月18日,孙中山又改任黄、卢为四川靖国联军总、副司令,石为川北招讨使,并电嘱与唐继尧合作。(《民国川事纪要》第194.200.201页)
第二阶段,孙中山争取唐继尧、熊克武联军东下会师(1917年12月至1918年5月)
12月13日,重庆镇守使熊克武通电护法。21日,孙中山电示熊克武与唐继尧通力合作,“会师东下”。
……
12月29日,孙中山电唐继尧等,赞同熊克武电举唐继尧、刘显世为滇黔川靖国联军总、副司令。1918年1月9日,熊克武就任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
……
2月至5月,……由于岑春煊一再说合南方军阀联冯倒段,护法战争在一些省份连遭挫折。在这段期间,孙中山对于四川护法战争的一系列指示未得贯彻,也在于四川情况有了很大变化。
……
唐继尧不顾孙中山的指示,一面仍然不肯正式接任军政府元帅职,一面却极力拉拢、支持熊克武总揽军民政权,实际上抗拒孙中山的一系列命令。
……
5月4日,孙中山被迫愤而向非常国会辞去大元帅职,发出通电,向全国人民揭露西南军阀假护法、真扩张的种种罪行……5月21日,孙中山怀着沉重的心情与朱执信等返上海。
3. 四川护法战争失败的教训
孙中山领导的四川护法战争虽然失败了,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宝贵的经验教训。
四川护法战争本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充分体现这一进步政治派别为自己革命理想而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在四川的势力,为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做出了不小贡献,为后来孙中山领导四川人民坚持民主革命打下了良好基础,是四川革命斗争史上光荣的一页。
四川护法战争又是孙中山幻想依靠西南军阀而建立革命政权的一次失败的尝试。……它的失败,使孙中山对西南军阀有所认识,成为他转而寻找新的社会力量的促进因素之一。
……1917年,中华革命党已名存实亡,3月,孙中山由于无力实现重建革命党以恢复革命精神的主张,通告党内准备改用“中国国民党”名称。而自二次革命以来,一直与孙中山离异的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员熊克武,通过四川护法战争成为四川军阀。此后,四川成了西南和四川各派军阀争夺和混战的焦点,这是辛亥革命以来滇、黔、川各派军政实力长期矛盾和斗争的结果。

第二节 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在四川的出现
一、 北洋、滇军、黔军对四川的蹂躏和对旧川军的争夺
1. 滇黔军阀与四川军阀的矛盾焦点
1917年8月上旬,蔡锷提出军政善后安排请北洋政府任命……9月中旬,罗佩金、戴勘正式掌握四川军政大权……这年冬,罗佩金更在加强滇系实力和削弱川军以及排开戴勘各方面采取种种措施。
……
1917年3月初,罗佩金召集各军将领到成都开缩编川军会议……3月6日就有著名的五师师长控诉罗佩金“强滇弱川,编遣不公”的联衔电发往北京。……罗于4月14日晚下令撤去陈的师长职务,命该师第七旅旅长卢师谛接管该师所辖部队及一切经手事件。(《罗佩金将川军第四师裁为步兵一旅给卢师谛师长令》,《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第266页)
二、
1.
熊克武掌握四川军政大权之初,对于滇、黔军原有驻地,完全没有变动;对于四川各军也只是就地分防。但既已明令规定、发表,便为防区制确立之始。……命令既不能行之于滇、黔军驻区,川军各师亦相继效尤,渐成尾大不掉之势。……熊克武于1919年4月又明令发表《四川靖国各军驻防区域表》……(表内未列卢师谛防地,但后来卢系驻万县,或同属援鄂部队之故)。
……
此表公布后,川军又经过改编为八个师。但懋辛、刘湘、向传义、刘成勋、吕超、石青阳、颜德基、陈洪范依次分别为各师师长。黄复生、卢师谛仍分任援鄂总、副司令。驻防地区,亦有改变。
……
由此可见,四川这个经济上富庶而在政治军事上又为南北新旧势力争夺的焦点,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和西南军发企图霸占四川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防区制在国民党新川军首领熊克武做督军时终于形成。
2. 防区制给四川人民带来的恶果
在防区制刚形成时,熊克武在主观上最初想求得暂时的安定,稳固自己在四川的统治,谋求军令政令统一于他的手中。然而,在客观上反而更加深了各军的矛盾和斗争,……在防区制确立之前和确立的过程中,滇黔军与川军之间,川军内部之间就各有难以克服的矛盾。首先,滇黔军野心家唐继尧……在护法战争中,他始终不就以孙中山为首的军政府元帅职,却取得滇川黔靖国联军总司令和岑春煊为核心的军政府政务总裁(1918年7月22日就职)的称号,以合法的名义打败了旧川军,把熊克武为主的新川军置于自己之下。
……
刘湘及其他四川将领则主张:“要军令政令的统一”,即不让敖在四川搞独立王国,必须川人治川,四川要统一在四川人的军政首脑之下。
……
1919年2月9日,熊才正式就任岑春煊主持的军政府的四川督军职务,通电中称北洋政府总统、总理,与孙中山或唐继尧的任命相距约一年,反映了依违于南北政府之间的熊克武,既不接受孙中山领导亦不甘受唐继尧控制而企图独霸四川的割据倾向。
其次,川军内部,不仅早有新旧川军之间的矛盾,新川军内部以熊克武为首的“九人团”和谢持、杨庶堪为首的“实业团”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
……
谢持支持的杨庶堪延至1918年9月始抵重庆,在9月靖国联军会议期间,杨对唐继尧控制四川的野心表态不明,……杨遂与实业团成员进一步合作,在12月杨为其父在重庆治丧期间,与卢师谛、黄复生、石青阳等商量倒熊的具体计划,并到合川密访刘湘,许以倒熊后推为川军总司令。唐继尧则进一步利用川军内部的矛盾,企图拔去他控制四川的主要障碍熊克武。于是实业团的领袖谢持、杨庶堪与滇系军阀首领唐继尧有一致倒熊的倾向。四川国民党人内部派系的矛盾和斗争给了一心想做云南王的唐继尧以可乘之机,而与企图独霸四川的熊克武的矛盾和斗争日渐发展。
孙中山脱离广州军政府之后,仍十分关心四川的局势。1918年12月24日致函熊克武,……1919年1月7日,复函刘香浦,……4月1日,致函杨庶堪……5月26日,分别致函熊克武、但懋辛……9月8日,又致函吕超、颜德基、黄复生、石青阳、卢师谛等,望努力贯彻“建设真正之共和”的主张。(《四川军阀史料》第二辑,第242-244页;《民国川事纪要》第234、235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四川革命势力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北洋政府尽了最大努力,但终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
1920年夏秋(5至10月)爆发为全川规模的川、滇、黔军大混战。此后滇、黔军虽被迫退出四川,但新旧川军又连年不断混战,军队成倍增长,四川人民继续遭受严重的遭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5
中国历代战乱导致政治中心南移,到了辛亥革命时已经不是很落后了,甚至还很“发达”,当时北方是清的政治中心,东南沿海是重要经济带,这两个地方都是清着重布防的。
第2个回答  2010-12-02
1军伐N个。2各自为政。3保路运动时周边的兵都掉到四川了
。4跟你说个不为人知的事当年张献忠在四川没杀那么多人。是清把四川的人杀的
因为四川打了十几年。清政府攻下四川后就屠杀四川人。把罪名给了张献忠。因此反清意识很重。
第3个回答  2010-11-25
个人愚见:武昌首义与四川火种迭起有内在联系,但不能笼统地说间接地导致了武昌首义。

清朝末年,接连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全国的老百姓负担都很重,不仅仅只是四川,像山东、湖广、江浙、直隶等地,其百姓负担之重并亚于四川,这些地方老百姓的反抗也很激烈,会党也很多。

但四川自古为天府之国,物阜民丰,历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后备基地之一。清末,四川负担本身就极重,清政府还明目张胆地将路权转给洋人,最关键是的,四川老百姓是没有补偿的。打个比方:四川人民一块凑钱修了一条铁路,准备发展家乡的,现在好了,这条路交给洋人,你修路的钱嘛,以后再说。换了你,你干不干?不反就怪了。

所以个人愚见:路权运动发生在四川是偶然,但四川人民的反清运动绝对是武昌首义得以发生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不发生四川路权运动,清朝就不会派武汉重兵前去镇压,武汉不空虚,武昌起义的成功率将要低得多。

这里说句题外话:四川是中国最内陆也是最最安全的巨型“粮仓”,中国只要不丢掉四川,就一定有机会反攻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如果四川丢失,则中国人亡国的可能性就相当大了。元灭宋、清灭明,能不能成功就看四川是不是最后一个“粮仓”,如果是,则只要取得四川,也就取得了中国。
二战期间,中国几大“粮仓”几乎全部丢失(东北、华北、华南、江汉、长三角等),唯有四川在中国人手中,撑到最后,国际大势逆转,才获最终惨胜。
幸有四川,中国才能得持久支撑,否则,中国人又有可能第三次亡国了。
第4个回答  2010-11-22
1.会党多。造反人手充足
2。地主势力强大,清庭控制能力弱;
3、清灭明时,在四川屠杀过得重,反清意识强
4、路权转给洋人,严重伤害四川人民的感情,更伤害了四川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家底的钱被清庭抢走了,不得不反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