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如题所述

直到今天下午投进了两百个三分球,我才明白了这个浅显的道理。

不过我必须老实交代一件事儿,我没有看过四大名著,也没有读过任何一本武侠小说,也没有读过任何言情小说。大多数朋友比我看的书要多,我分享一下自己的读书生涯吧:

小时候看了这样那样的成功学书籍,看了课文,上了六年级,第一次看了《青年文摘》、《格林》。爷爷和外公分别是各自家族的唯一党员,受了一点点熏陶,看了点共产主义启蒙书籍。上了初中,接触了《半月谈》、《新周报》等大量的报刊,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大学毕业。

我全部内容看完的书籍只有两本,一本是《围城》,一本是《雷雨》,这么说吧,我的文笔很差,跟我很少阅读有关系,所以在阅读这一块,我一直蛮不自信的,毕竟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里的人名我是完全不了解的。

到了大学,我发现有人写诗还可以追到女朋友,我就开始模仿了。开始了功利性地读书,读了大量的古诗词,在这个时候接触到了儒家文化,做了很多笔记,现在诗歌还能背几句,但是《论语》基本上忘完了。只不过欣慰的是,论语中某些道理还是没有忘记。

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跟人的接触上,所以读书自然比较少了。不过不会后悔,跟人接触的时候,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有一点要交代的就是,我没读什么课外书,课内书,除了数学不看,其余的老师布置的我基本上都看了。好的,交代完了读书背景,我说下下午的事儿。

自觉身体有了一定的变化,我听从医生的建议,开始了打篮球。我是小学四年级开始打篮球的,那时候瞎搞,受到麦迪姚明科比的影响,我和大哥以及其他很多同学痴迷于篮球。早上上学之前六点半要去打,中午休息要打,晚上放学要打,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初三毕业。上了高中,爱玩其他的了,就没怎么打篮球了。以前在篮球上花费的时间,仅次于学习吧。

高中打了几次班赛,一是因为要给集体争光,二是因为有很多女同学看,自己打得还可以,青春期的自己家穷人丑,打篮球的时候能获得女生的欢呼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但是后来我喜欢上了足球,就把篮球直接给抛弃了。这一丢,大概快十年了。

前几天我买回来篮球,我去小区篮球场练习(去年也打了很多次,不过没有现在这么专注,没在乎命中率,乱球打),随便怎么透都不进球。我在心里默记着,我投了一百个三分球,只进了四个。后来回房间里,我看了一些视频,看了很多教程,唤起了我的回忆,提个问,如何提高三分球命中率,果不其然,有很多朋友热心地帮我解答,然后我照他们的方法做了。

由于我也是从小就开始打篮球,所以他们说的方法我迅速的理解了。第二天,我投了大概250个三分球就进了100个,第三天我给自己增加到了101个,我的原计划是每天增加一个球的数量,直到每天投进300个三分球,反正我白天的时间蛮自由的。

我瞬间明白了,这其实是小时候打篮球积累出来的经验和悟性,如果我是一个不打篮球或者很少打篮球的人,我不会进步那么快,有专业人士称这种现象叫作“肌肉记忆”。

我们小区的人很忙,没什么人打球,我也是独孤练球,今天我给自己设定了目标,一定要投进两百个球。当我投进最后一个球的时候,我高兴极了,有很大很大的成就感。其实旁边没有任何一个人我看见我的高命中率。但是下午的成就,让我是真的感到开心,这种开心不是钱可以买来的。我没有跟任何人比较,我只是在和自己赛跑,我跑赢了我自己。

读书也是一样的,当你年初定下了二十本书的计划,年底完成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人知道,但是你会获得极大的快感。

人活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开心吗?

我们经常在讲思维模式,出来工作之后,我感谢自己读了那么一点书,当然不是优越感。我的同事确实没有读什么书,也不是太爱思考,当我们面临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爱听我个人的意见,因为小时候地思维训练,从马克思那里,我逐渐学会了中立和客观来看待事情。

如果我不看那些书,我是没有这种思维的。也许马克思的书,我已经背不出几条原理了,但是在实践中,我一直践行着他所说的理论,久而久之,我养成了他的基本原理所要求的准则。

当我们这个集体要写字要组织文字材料的时候,我又被推出来了。反正就是随便写个总结报告或者是营销策划方案,这些东西,从小到大看过的书里都有描写,可能我不记得其中的具体情节,但是写字嘛,万变不离其中,把复杂的内容用简单的文字表现出来就行了。

读书是一种输入,
写字是一种输出。
读书、识人、走江山、跑江湖,
都会慢慢在你身上打下烙印,
我们是一个集合体,来自于各种营养的滋润

从小到大,一直看《古惑仔》,
成为混混儿的可能性更大;
从小到大,一直看孔孟之道,
成为有修养的人的可能性更大。

当然只是可能性,不绝对。

读书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跟谁谁谁比较,能让自己开心地读书,再好不过;我再怎么打篮球也不可能成为职业球员,但是每天多投进一个三分,不是其他东西可以给我的快感,我的人生哲学是快乐自由至上,所以我很享受。

我现在脚步很慢,小时候脚步很灵活,我已经忘记了变向、拉杆、跳投得技巧,但是我相信我能很快地捡回来。我跟同事们在一起的时候,看到费脑壳的问题,我能很快地作出判断,他们没怎么费过脑壳思考,所以这项技能不适合他们,虽然我遇到的问题可能完全是崭新的,但是以前读书的时候的训练,思维模式已经在那儿摆着了,所以对于我来说,相对简单。

下午投完球,我在思考:我以前交了那么多朋友,现在很多都不在了,喝了那么多酒,都变成尿跑走了;去了那么多城市,现在还是蹲在一个地方。有何意义呢?

交了那么多朋友,我学会了快速地识人;
喝了那么多酒,我学会了如何分辨酒的品质以及酒友的品质以及酒局的规矩;
去了那么多城市,我了解到了不同的风光。

如果不是去了那么多城市,我一直以为我老家的火锅天下第一,其他的都是shit。

多看有品质的书籍,可以让人的视野却变得广阔,心胸变得更加宽容,对于很多奇葩的事物会有更大的理解和包容。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地学会“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的进程去考虑事件中各种人物作出的抉择”,我们不会那么义愤填膺了,我佩服那些书读得多,读得好的人,他们的气质里,有种东西叫作波澜不惊。

我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我无法给各位朋友推荐书单,大家找自己合适的吧,我相信网上一些精于读书的朋友有这方面的推荐,我就不瞎指挥各位了。

最后感谢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的那个朋友,你让我恰好顿悟了我读了那么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白费。

我一向讨厌唯成功论,可能读书不能让你发财,不能让你当官,但是我始终认为,人生的意义绝仅在于当官发财,做一个开心的人,哪里不好呢?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基本上部门都不会白费的,但是我个人不喜欢功利性读书。我把那种应付考试的读书叫作“学习”。读书和学习应该分开来看吧。

你所有的努力,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不期而至或者按部就班的方式给予你回报;
同理,你所有的不努力,也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给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9

有一种东西,叫做记忆的沉潜。

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翻译成现代口语,大致意思是:早年读书似乎没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审察事物时却发挥了奇特的功效。这便是记忆的沉潜。

八月长安曾在《橘生淮南》里说过:
“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孤独的星球,很多的时候,读书其实没有什么太大指导意义,不过就是发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比你倒霉或者出色的人有的是,不会觉得太孤单。

如果有时觉得困惑,有想不通的事情,不跟朋友交流怎么办?书里面会有答案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不孤单。而且,前人的经验的确很多值得借鉴。

看书的好处就在于书中的道理比那些婆婆妈妈的家伙讲的道理深刻简单得多。

其实很多时候读到这样让你有共鸣的句子,往往在兴奋的同时也觉得疲惫。你好不容易零零星星积聚到些微灵感,蓦然抬头,却发觉前人早已将之发扬光大,做得好过千倍万倍。

我们被日常生活琐事逼迫出了一点生活智慧,这并不假。只是我们想尽办法去阐释和描绘的的东西,前人早就把它说的通透,没有发挥的余地了。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空前绝后。”

书看多了之后,你会发现,即使你记不住那些道理和内涵,但它也会在你的记忆和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些书中所传递出来的思维,将会对你的一生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2个回答  2017-10-29

意义在哪里啊,意义在哪里,意义在那无聊人的杜撰里。私以为,用“有什么意义”来评价读书或者其它日常,太过于初级了。

还没结婚的你,谈过的恋爱都将成为前任,为一个陌生男人画眉,在喧闹的喜宴上跟他一起手忙脚乱地敬酒。你们曾经的花前月下有什么意义呢?

无非是回忆和经历。

成年人每天吃半斤米,还有蔬果鱼肉,累计起来难以数目。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花鸭雏鸡子鹅咸鸭酱鸡松花小肚儿。吃下去,经过肠胃三堂会审,最后都成了屎。

造粪显然非君意,该吸收的也吸收了不少。

有句话说,你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有道理,但是未免说得太四舍五入。我来讲句相对全乎的:

你读什么书,看过什么电影,听过什么音乐,出生在什么家庭,受过什么样的教育,走过什么地方,住过什么城市,上过什么大学,工作过什么单位,有什么样的朋友和同事,和什么人谈过恋爱,经历过什么事情,生过什么病,吃过什么苦,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你看,说了半天等于没说。

看了那些书都忘了,正常,大家都一样。过目不忘的和转头成空的,毕竟都是少数。书留给你的东西,不是记忆里可以寻摸全的,那些真善美假恶丑在你的脑子里潜滋暗长,扎根发酵,长成了你的言行和模样,你自己都不知道。

我读过的书不算少,也是忘性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有时候我看到一本书,左看右看哎咋这么面熟呢?半晌一拍脑袋,看过的。

你说得忘了多少。

记得的只有碎片。前些天和领导一起吃饭,电视里有个女记者叫什么探骊,领导发问了,这名字奇怪,不知道什么意思。

我说这是藏半句。探骊得珠现在的意思是文章主旨抓得好,原意是冒险得大利,“骊”是黑龙的意思,“珠”经常用来代指姑娘。估计父母生这女孩的时候有些波折,犹如从黑龙脖颈下取珠般不容易,故有此名。

在众人仰望的目光中,我用这一点微小的、隐约记得的知识,就装了个弥天大逼。

有一年和爱人在古镇玩,吃完饭穿过镇子回宾馆,路远天冷,备感无聊。街边店里放抗日剧,她来了句:打仗这么冲锋,对面机关枪要打死多少人啊。我说仗不是这么打的。

然后我就和她聊,基本上我在吹,她在听。从散兵线、“三三制”聊到方阵、燧发枪、加特林,从拿破仑聊到上甘岭。多少年代、地点、数目我都记不清了,就瞎聊,到了宾馆她还搬个凳子坐下来听我吹。我说你对军事这么感兴趣吗?她摇摇头说,我就喜欢看你好像什么都懂的样子。

这些都是面子上的,内里的就不好说了。你记不住“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出自何处,但会这般处理问题,那便足够了;你忘了“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什么意思,但能坦然面对人生起落,那就很了不起。书里的东西拿出来显摆是一种趣味,但毕竟不是读书的本意,要忘掉的,随它去罢。

我写文章的时候,搁笔整理思路,有时刮肠涤胃,也捞不出尘封的知识,有时只言片语沉渣泛起,霎时文笔如泻。有句话说得好:创作就是把我们阅读的遗忘和回忆融为一体。

来自于我的最爱作家——村上春树。

         

第3个回答  2018-06-29
你曾经吃了些啥?都忘了吧。但是你已经长大成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