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假名写法有规律的吗?

如题所述

假名为日本独有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万叶假名等不同的表记法。“假名”的名称由来,是因为相对于“真名”(即汉字),其中,“假”有假借之义。论及假名起因,则不得不提“万叶假名”的行程。汉字传入之后,日本以汉字为用,兴起了“文言二途”之制。即口语使用自国语言,书写时则只能使用汉文(韩国、越南也是类似的情形)。而毕竟那是异国传来的文字语言,文法结构迥异,全以汉字行书,有难以表达之处。于是发明了万叶假名,以补足用汉文纪录日语的不足。万叶假名是将汉字视作单纯表音符号的一种表记法。例如“与”→“よ、ヨ(yo)”、“乃” →“の、ノ(no)”之类。学习汉文的宫廷子弟和僧侣,为了将汉文念成日本固有语音,只好在汉文旁加上种种拆解汉字而成的助词与记号,这些助词与记号,正是“片假名”。(有日本学者提出,此种“角笔”是山寨朝鲜的;台湾早期教科书宣称片假名是由吉备真备所创制,也存在争议)例如,“百闻不如一见”,日语念法是“百(ひゃく)闻(もん)は一(いっ)见(けん)に如(し)かず”。

现代五十音的顺序大概是在室町时代以后形成的。会以あいうえお这样的顺序排序,其中一个有力的说法是根据当时梵文的音韵学——“悉昙学(悉昙学, しったんがく)”。将当时梵文的元音用拉丁字母表示,会是 a â i ī u û ri ê ai ô au an a' 这样的顺序,对应到日文的顺序正好是あいうえお。あかさたな的顺序会把や‧ら‧わ行放到最后也有可能是受到悉昙学的影响。另一个影响来自中国的汉语音韵学。古代汉语的表音方式为反切,以这种方法所形成的五音、清浊、韵书、韵图等等方法也都传到日本。五十音图最初的提案应为天台宗的僧侣明觉。他的著作『反音作法』利用反切的方法,将同一子音的置于同一行,同一元音的置于同一段。此处元音的顺序为アイウエオ,而子音的顺序为アカヤ(喉音)サタナラ(舌音)ハマワ(唇音);子音的排序方法是按照口腔发音的位置由内至外排列(当时的ハ行是ɸ)。后来将ヤラワ行往后挪,除了可能受到悉昙学的影响以外,也有可能是 y r w 有半元音性质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8

在日语中最基本的就是50音图,50音图里的发音都是“清音”,其次还有“拗音”,“浊音”,“半浊音”,“拨音”。你所说的日语平假名的写法有大的有小,所指的就是“拗音”的读法。 比如きゃ、きゅ、きょ。しゃ、しゅ、しょ等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促音”,比如がっこう就是一个例子,它是学校的意思!五十音图的平假名(ひらがな)和片假名(かたかな)都属于日语的表音符号(音节文字)。平假名是由汉字的草书简化得来的,片假名是由汉字的楷书的边旁演变而来的。一般来说平假名是用来书写日语的单词、词组及日语里一些固有的词语(包括一般的汉字读音标注),片假名用来书写所谓的外来语。日语中的汉字虽然是由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日本人也根据他们自己的语言特点和实际需要,发明了平假名、片假名、还有一些连中国都没有的汉字(如:?g、辻 等)。日语汉字的读音分为音读和训读两种。“音读”模仿汉字的读音,按照这个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时的读音来发音。根据汉字传入的时代和来源地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唐音”、“宋音”和“吴音”等几种。训读就相差甚远了,这是日本人自己发明的读音法。日语的汉字在什么场合,必须发什么样的音,要以五十音图的平假名或者片假名为汉字标注读音。而片假名主要是用来标注日语的外来语的读音的。

第2个回答  2018-01-08

比如同行同段的字之间没有太大联系,又比如平假名和平假名之间也没有太大联系。不要说拉丁字母之间也没有联系之类,毕竟假名已经成行成段,基本上是由两个罗马字组合成的。

平假是汉字草写,片假是汉字局部,规律得很。发音也基本取自相应的汉字。比如 あ 行印象中是:あいうえお 安以宇衣於 草写アイウエオ 阿伊宇江於 取半。其中“江”字非音读为例外。於字的“方”旁书法中常写作“才”,日本人制造片假名完全是为了贪图方便。事实上片假名在引进或翻译来自日本以外的外来语时确实很方便。比如:英文“drink”,日本人甚至不用把它翻译成“饮料/饮み物”,而直接采用音译法根据该英文(或外来语)的读音把它“翻译成”片假名单词“ドリンク”。因此从理论上讲,日语的片假名单词数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的。 在日本,片假名单词已泛滥成灾。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