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电影在世界范围是什么水平?

如题所述

我觉得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就是出于一个上升期,没有特别大的地位。这五部最高水平的中国电影,在全世界影史上也是顶尖的。

霸王别姬,93年戛纳金棕榈让陈大导演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虽然有人说这是他父亲指导的。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经典佳片。而金棕榈也是实至名归。从影片里我们能看到爱恨情仇,更能看到整个社会的变迁。历史总是这样,带走了时间,把沧桑和思索留给我们。就如程蝶衣的那句“说好一辈子就一辈子,少一天,一分,一秒,都不叫一辈子。”

《活着》是一个中国老百姓大悲大喜的故事,影片透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遭遇,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通俗剧风格,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部分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的命运观。该片获得1994年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首位华人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葛优,以及还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换个角度看,影片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整个故事分为好几次“活着”。

红高粱,张艺谋87年作品。《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5

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由富而强的伟大进程,在满足国内观众更高观影需求的同时,作为国际传播重要载体,中国电影还承担着与世界共享中国文化、改善人类文化格局的重要使命。

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我们以更高视野和务实精神,推动中国电影进一步提高水平、扩大影响力,逐步实现强起来的光荣梦想。

第2个回答  2019-11-15
无论是从商业还是艺术的角度,中国电影都还是处于地区电影的范围。

商业的角度,只需要看票房就知道了,看看中国当前票房最高的两部国产电影《战狼2》和《流浪地球》,外国贡献的票房微乎其微,与国内票房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商业上的的影响力我们甚至都没有隔壁印度宝莱坞来得强,印度的电影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接入了世界潮流,多年的融合使得其电影既有民族特点也有全球化的卖点。而且由于英国统治了很多年,在意识形态上,也更容易得到西方电影公司的青睐而无需担心政治审查。国内的电影产业直到21世纪初才彻底的市场化,可以说无论是整个电影产业体系,还是宣传营销,还是全球化视野都还难以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但中国的电影市场票房现在已经达到了仅次于美国的体量,如此之大的市场,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电影公司都不会想错过的。所以从商业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处于地区电影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类。但就像台湾人对大陆的看法一样,台湾人都知道中国发展很快,但具体怎么快,很多人都不知道。

至于艺术角度,那可就复杂多了。80-90年代,中国电影确实在三大电影节都斩获颇丰,引起了世界对这一沉睡的东方大国的好奇。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红高粱》都是中国时代发展变迁的代表电影,而当时的世界也大多数关注这种类别的中国电影。在题材没有突破下,同时因为电影市场开放了,在开放之前成名的那些第五代导演大多数都转向去拍了商业电影的情况下,00-10年这一段时间,我们基本没有再拿出更好的艺术电影。
是的,02年的《卧虎藏龙》确实是集结了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力量,攻破了艺术界最后一个大奖,奥斯卡。第六代导演的中流砥柱贾樟柯,科长,也持续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发光发亮。但《卧虎藏龙》毕竟是过分贴合老美的口味而炮制出的电影,而第六代导演只有科长一人“孤军奋战”,其他第六代导演的影响力都没有科长来得大。姜文在《鬼子来了》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也是转头去拍了商业片。此种情况下,与80-90年代的“盛世”做对比,00-10年这段时间可以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这也是为什么谈到中国电影的巅峰,很多人都喜欢说《霸王别姬》和80-90年代。
自09年起,中国电影票房开始出现了实质性的飞跃,完整的电影产业开始建立起来,近些年来,不仅是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也逐渐开始获得关注。像今年的《地久天长》就斩获了柏林电影节的两个大奖。而三大电影节也在忙着解决各自的问题。柏林电影节因为关注政治和2月颁奖的问题,是当前三节中最弱,需要名导们的电影支持,而中国电影当前发展势头凶猛,给中国电影送杯热茶,也成了柏林电影节自我挽救的方法。戛纳电影节则是坚持艺术的问题,去年与流媒体巨头Netflix吵了一架之后,Netflix撤出包括《罗马》在内的许多主竞赛单元和其他单元的电影,大伤元气。与此同时,威尼斯电影节之前还式微,找到了好莱坞这个大腿,短短几年间大有赶超戛纳的趋势,让得戛纳电影节忧心忡忡。而威尼斯电影节现在更多的绑定了美国商业属性的电影,比较符合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
可以说,近些年三大电影节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所以,综合80年代到当代,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的影响力较高但比不上传统艺术电影强大的日本,伊朗和俄罗斯,更别说美国和欧洲国家了。

至于与好莱坞的对比,艺术上的差距显然比商业上的要少。许多中国艺术电影的技巧手法,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实力都不虚美国新一代导演,除了格局暂时难以达到世界的高度,其他都可以接受。至于商业,《流浪地球》都才是中国电影科幻元年。所以就得慢慢耐心等待了。
第3个回答  2019-11-15
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在,可谓是道路坎坷。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英雄这部电影,这是张艺谋拍的那一部。在那一部电影之前,中国电影几乎一直陷入一个误区,英雄这部电影出现后,改变了这种局面。依照当时的中国电影现状来看,英雄电影算得上是一种突破。新思维的突破。只是让人没想到,这种新思维最终发展成了老思维。即便是周星驰冲击内地市场,这种老思维仍旧展示了他顽强的生命力。直到泰囧的诞生,中国电影才正式有了回归新思维的迹象。同时也表明了一个中国电影现状:新思维只能依附在新秀。战狼二就是典型的例子,之后林超贤又进一步的推动的新思维。但是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歪风邪气。其中,空票房和小鲜肉就是其中的主力,打压了新思维的崛起。最近流浪地球的诞生,老派电影人几乎集体沉默。老派创作者的顽固及冥顽不灵,可见一斑。在我看来流浪地球给我最大的惊喜就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已经形成基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只要行业歪风邪气得到根本性治理,未来中国电影会有一次辉煌的变革。用老话说,建功立业的时候要到了。
第4个回答  2019-11-15
中国电影已经逐渐开始“走向世界”。

这大多仅仅是依靠国内票房的贡献,就已经有如此苗头。如果我们能创造出打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作品,让外国人也能买票看华语片,中国也才算真正地开始朝“世界第一电影大国”的目标迈进。

希望有朝一日,忽略通货膨胀,国产电影是以10亿美元为目标,而不是10亿人民币就心满意足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