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三 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地质观察路线

如题所述

具体路线为:学院—韶关仁化丹霞山—韶关市。时间为1天。

4.3.1 仁化丹霞山地质路线实习内容

观察认识地质公园区内波痕、泥裂、交错层理及断层。通过观察丹霞地貌,分析其成因,初步掌握构造变动(节理)、差异风化、重力地质作用(崩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溶蚀作用。

4.3.2 丹霞山丹霞地貌简介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城南9km,是丹霞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2004年2月13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中国的八家国家地质公园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丹霞山名列其中,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图4.11)。

图4.11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

丹霞山地质公园东西宽17.5km;南北长22.9km,总面积290km2,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范围180km2。丹霞山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主要部分为一长宽约5km的圆形盆地。整体为红层峰林式结构,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38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m,大多山峰在300~400m 之间,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气象万千。以赤壁丹崖为特色,远远望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韶关仁化县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丹霞地貌:是指层厚大、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等地形。其形态类似岩溶,故又称为“假喀斯特”。

在距今140 M a至70 M a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构造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河湖相砂砾岩层;在距今70M a前后,地壳逐渐上升而遭受侵蚀。距今6M a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m,产生许多断层和节理,地表水、地下水沿裂隙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孤堡状、孤峰状红色山群,形成了特殊的丹霞地貌。

该盆地主要部分由古近系(E)古新统组成,划分为:上湖组,由紫红色、褐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砂砾岩,砾岩构成,产哺乳类、龟类化石,与下伏上白垩统南雄组(K2)呈整合接触关系,厚470~600m;浓山组,由紫红色、灰绿色泥岩,泥质砂岩夹砂岩、砂砾岩构成,产哺乳类、鳄类化石,与下伏上湖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厚60 m。

砂砾岩、砾岩中的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石英脉、安山岩等为主,其次有灰岩砾石。砾石大小悬殊,直径一般在5~20cm 之间,大者达60cm以上,小者仅1cm 左右。砾石常呈棱角状,排列杂乱无规律,胶结物为铁质、钙质及砂泥质,呈孔隙式胶结。

丹霞山古称烧木佛旧地,名叫长老寨。明末有官员李氏兄弟来山经营,开凿石阶,修筑关门,作为隐居之所,并更名为丹霞山。

丹霞山名胜古迹,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有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中层为别传寺,下层是锦岩洞天,均可供观赏,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尚有广东一丹霞”之美称(图4.12)。

图4.12 丹霞山地质公园景观

世界上的丹霞地貌约有1200处,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洲等地。我国的丹霞地貌有650多处。著名地理学家曾昭漩在比较国内外的丹霞地貌后认为:丹霞山是其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研究最充分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堪称“世界第一”,属全球同类地质地貌中最完美的一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