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全宋词》中是否收录后主李煜的词?

请问在哪一册您知道吗?

如果指的是唐圭璋主持编撰的《全宋词》,那是没有的。因为已经编入《全唐诗》。
虽我未查书,但根据是唐圭璋的话。可惜百度链接不能。
那么引用部分,其他内容只能曲线一点去取:进入“李煜吧”/“吧内相关”(右侧栏)/澄心堂-->澄心堂 » 玉烛殿 » 唐圭璋论说李煜词(节选)
“唐老说到这里,似乎更兴奋起来,曹济平教授递给他茶杯,呷了一口茶,接着说:“李煜作为国君是不称职的;作为文人,却堪称是伟大的作家。他曾为一国之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经历这样天渊之别的极度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获格外光荣而伟大。”唐老又说:“我以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煜和屈原可以并列为伟大的文学家。李煜就是词中的屈原,他入宋后所写的词即是词中的《离骚》。由于二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个性各异,二人的作品也各异其情,各有真价。而感人之深,影响之大,千载以来,并无不同。可以说,李煜词在宋词之中是万中无一,空前绝后的。”唐老并解释说,《全宋词》中没有收入李煜词,是因为《全唐诗》已收入了,没有必要重复。《宋词鉴赏辞典》收入李煜词是好的,否则将为之失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3
李煜是南唐人,但南唐之后就是宋朝,应该有。
第2个回答  2010-11-23
  《全宋词》中收录的李煜词多达44首。亡国之前,李煜的词绮丽柔靡,情意绵绵,属“花间”艳词。
  如《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又如《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又如《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徽,无语枕边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边雁声稀。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还有《一斛殊》“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斜倚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李煜前期的词全部是如此清丽,除了风花雪月,就是美女娇情,洒脱脱一个纨袜子弟,风流才子的语气,何曾看到过一丝一毫君主的豪气?王者的霸气?直到亡国之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中,从李煜的词中,才迸发出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泣如诉,滴血般的千古绝唱,而一举成为大宋词坛的“南面王”,成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的后期作品,被后人称之为空前绝后的“绝妙好词”。
  让我们欣赏一下李煜的千古绝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鸟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梦,儿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后期的词可以说是每一首都是和着他的血和泪泣成的,那种深沉的爱国之情,那字字珍珠般音与意的和谐,使后人深深地品味着宋词无以伦比的魅力和亡国之君痛彻心肺的伤悲。
  是什么造就了李煜这样一种风华绝代,却又丧权辱国的国君?聪慧才智过人的李煜和富甲一方的南唐王朝何以会惨败在贫脊土地上崛起的中原霸主赵胤印手下呢?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李煜,是南唐元宗李憬的第六个儿子,畸形的宫殿生活,使他的人格从小就被残忍的扭曲着:南唐主李憬的六个儿子,个个聪慧过人,但中间四个全部早夭,只剩下大、小两个儿子,大哥弘冀,文武全才,是当然的接班人,弘冀做了太子后,唯恐聪悟过人、才气横飞的李煜威胁他的太子地位,时刻算计着李煜。李煜在弘冀的虎视眈眈之中,站站兢兢,小心翼翼,生怕有一丝过错,他压根就不敢对政治、国事有一点一滴的过问。于是他把自己的才华全部投入到对文学绘画的研究之中,打下了极深的功底,也正是因为这样,弘冀才没有要了他的小命。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雄心勃勃想当皇帝的太子弘冀却在19岁时暴病身亡,一下子把压根就不想当皇帝的李煜推上了太子位,25岁那年,李憬去世,李煜懵懵懂懂地坐上了金峦殿。
  从小在文学绘画中长大的李煜,根本就不懂如何治理国家,有文才而无政干,知词赋而不明治道,他只想偏安,宁肯在中原大国面前卑躬屈膝,象臣仆一样奉事、朝贡,甘心做大宋的附庸。
  而宋太祖赵匡胤可不管这些,他为了找到南征的借口,三次命令李煜北上来朝,李煜当然不敢往虎口里伸头,以有病为名,坚决拒绝宋太祖的无理要求,于是赵匡胤就以“倔强不朝”,用十万大军征讨江南,一年多的时间,就把南唐划进了大宋的版图,南唐后主李煜,被软禁在汴京城的汴河岸边。
  亡国之君,在将军出身的宋太祖身边受尽了屈辱,宋太祖恶毒地送给他一个饱受侮辱和讽剌的封号“违命候”;他自己不懂诗文,却非要李煜给他念自己做的诗词。李煜无奈吟咏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咏扇》“揖让丹在手,动摇风满怀。”宋太祖听毕,却取笑他“好一个翰林学士!”
  不仅宋太祖,宋王朝的王公大臣,只要一有机会,就对李煜挖苦,嘲讽,拿他寻开心。就连李煜的爱妻,秀外慧中,天生丽质,能歌善舞的小周后,也被迫以命妇循例进宫,被玩弄几天后才放回去,面对痛不欲生的爱妻,心中苦到极点的李煜也只能默默地望着小周后,痛苦而又踽踽地避开,独自凭窗远眺。
  原本多愁善感的诗人,一代王君,如何受得了如此的折磨,李煜堆彻在胸中的苦闷,只能在他的诗词中发泻。在风花雪月中泡大的他,直到此时,才深深地思念起自己的国家,才懂得了亡国亡家之恨,如云如海地愁丝,编织成了李煜光华万丈的晚期诗词,终于为世人留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宋词的高峰。
  李煜的诗词,终于激怒了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他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为中华词坛奉上了他最后的祭奠。
  “国家不幸诗家幸,活到沧桑语始工”,在中华帝王史上,李煜不过是一片过眼烟云,而在中华诗词的辽阔天空,李煜却永远是一颗灿烂、耀眼的巨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