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是怎样造出来的?

如题所述

一、义符和声之规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形旁在左,声旁在右;有的形旁在右,声旁在左;有的形旁在上,声旁在下;有的形旁在下,声旁在上;有的形旁在外,声旁在内,或者形旁在内,声旁在外。

例如:

左形右声:材 偏 铜 冻 证 骑 秧 破

右形左声:攻 颈 削 瓢 放 鹉 雌 故

上形下声:管 露 爸 芳 崖 宵 界 字

下形上声:架 案 慈 斧 贡 膏 凳 赏

外形内声:固 病 庭 阀 园 匾 裹 衷

内形外声:闷 问 闻 辫

形在一角:裁 载 栽

声在一角:醛 渠

形声字除了上述八种主要形式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也应该引起注意,这些特殊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由于字形的演变及字体结构平衡的需要,有的形旁和声旁被割裂开来。如“旗”,

如衷,从衣中声 街,从行圭声 哀,从口衣声 衡,从 行声。对这样的形声字在分析形体时一定要注意。

为了字形的结构平衡,有的形符与声符处在一个角落。如颖,从禾顷声 脩,从肉攸声; 赖,从贝刺声; 听,从听壬声。

由于汉字字形的演变,在现代楷书汉字里,有些形声字的形旁、声旁发生了形变,单凭字形很难分辨了。

形旁变形的,如“星”字,从“晶”,“生”声,发展到楷书,形旁“晶”省变成“日”。

又如“肖”,从“肉”,“小”声。在楷书里,形旁“肉”的形体已经跟“月亮”的“月”混同起来。声旁变形的,如“更”,从“攴”,“丙”声,“年”字从“禾”,“千”声,“急”字从“心”,“及”声。这些隶变后的形声字,如果不了解小篆及古汉字的写法,是很难辨别它们的形体结构的。

为了字形的美观和字体结构的平衡,形声字中还有少量的省形、省声的现象,省形字即形旁的笔画有所减省。如“亭”字的形旁是省掉“高”的一部分,“丁”声。省声字是声旁的笔画有所减省。

如“删”字,形旁是“玉”,声旁“册”是省掉了“删”字的一部分。省形、省声,是汉字结构取得平衡的需要,“省”的结果是笔画减少了,字的结构匀称了,但是增加了辨认形旁或声旁的难度,它们的表音、表意的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形符或声符字的形体

为了兼顾某个形声字的笔划或构形的美观,在汉字形体演变的某一阶段上,形符或声符被部分地省简而成为所谓省形或省声。如弑,弑省,式声;耆,从老省,旨声;产,从生,彦省声;夜,从夕亦省声,等等。

省形和省声,在汉字的发展、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了解这种情况对研究字形与字义的关系颇为有益。但是,省是以不省为前提的,在没有发现不省的字形以前,不可轻言省形或省声,否则容易犯主观臆测的错误。

许慎在《说文》中对省形省声就用得过滥,有的颇令人怀疑(如说頫字是“从逃省”,妃字是“配省声”)。有的则是明显的错误(如说弗字)是“从 省”,监字是“ 省声”,奔字是“贲省声”等)。所以对《说文》之言省,特别是省声,我们不可轻信。

三、形符或声符形态

如恭是从心共声,唐是从口庚声,徒是从辵土声,归是从帚追声,责是从贝声,等等。有的形符或声符则完全被省简隐没,根本认不出是形声字了,如书本为从聿、者声,泰本为从水、大声。对于这样的表声字,必须复形到变之前的形体,不好辨识。

扩展资料:

形声,汉字“六书”造字法的一种,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为其下的定义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优点:

同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相比较,形声字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因形见义,据形知音,把文字的表义和表音两种功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记录语言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既适应了汉语分化同音字、同音词的需要,也适应了汉语方言分歧、语音差别大的状况。

甲骨文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少,金文中则呈现出发展趋势,到了汉代,形声字已成为汉字系统里的主流。

据统计,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的形声字就占了82%;南宋郑樵对 23000多个汉字进行了统计分析,形声字占90%;现代7000个通用汉字中,形声字也占80%以上。

由上面的统计可见,现代汉字系统以形声字为主。这众多的形声字,都是由数量有限的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构成现代形声字的形旁约有250个,声旁约有1300个。这些形旁、声旁互相配合,就构成了汉字的形声字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声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