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基本内容

如题所述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制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建构主义真正的兴盛却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90年代的建构主义是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而出现的,其核心是研究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机制问题,它不仅关注知识表征和意义过程,同时还注意到构建学习环境以导助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意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库伯。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主要观点

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被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等),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学习应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一起,通过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4.教学观——支架式教学、探究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者提出并强调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scaffold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Slavin,1994)。简言之,是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 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这是以维果获基的“辅助学习”(assistedlearning)为基础的。

(1)支架式教学

根据教学中支架是否具有互动功能,可以将支架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互动式与非互动式的。

其中互动式的包括:

①教师示范:教师通过演示如何解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专家工作的具体实例。例如,在学生自己尝试一种新的画法之前,美术教师可以演示如何利用透视法作画。

②出声思维:有能力的教师在模拟解题的过程时,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一技术有助于学生在自己绞尽脑汁思考问题的同时,直接读取教师的思维方法。

③提出问题:当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向学生提供援助,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并提供新的思路。

非互动式的则包括:

改变教材:例如,改变任务要求,一个体育老师在教授射击技术时,可以先降低靶子,然后随着学生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再逐步升高靶子。

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例如,一个幼儿园的教师在教孩子扎鞋带时,可以用喜欢的形象进行提系:小兔子烧着小洞跑,一下子从小洞里钻了过去。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etudes)。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人一定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2)探索(exploration)。

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t,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的成分,逐步让文于学生自己的探索。

(3)独立探索(excursions)。

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决定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方法,独立地进行探常。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与以前所谈的指导发现法相似,都强调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则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换言之,探索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理译的学习方式。

(3)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积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5)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观点

引导儿童“生长”新知识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只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合作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