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时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1. 关于十年寒窗苦的诗句

2. 关于科举的诗句十年寒窗

3. 关于十年寒窗什么道的诗句
关于十年寒窗苦的诗句 1.“十年寒窗苦”出自哪一首诗
诗句“十年寒窗苦”出自元代作家高明的《琵琶记》。

原句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创作的一部南戏。全剧共四十二出,叙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它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被誉为“传奇之祖”。

《琵琶记》内容简介:

琵琶记,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则诚)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戏,主要讲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赵贞女》(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亲弃妇的蔡伯喈变为了全忠全孝。

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

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作者简介: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他的生年约在1305年前后。他的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说法。持元末说者,认为卒于1359年。持明初说者,认为卒于朱元璋开国以后。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

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镇,《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扩展资料

《琵琶记》故事来源: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据记载,其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

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宋代戏文所写的蔡二郎,亦称蔡中郎,也就是汉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戏中所写的情况,只是出于民间传说。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中说: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见该故事流传之广。

类似这种题材,在宋代说话、鼓词、诸宫调、杂剧等民间伎艺中,还有《王魁负桂英》、《陈叔文三负心》、《王宗道负心》等。这表明书生负心婚变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书生贪新弃旧、攀龙附凤的行为尤其受到市民阶层的关注。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2.“十年寒窗苦”出自哪一首诗
诗句“十年寒窗苦”出自元代作家高明的《琵琶记》。

原句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创作的一部南戏。

全剧共四十二出,叙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它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被誉为“传奇之祖”。

《琵琶记》内容简介:琵琶记,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则诚)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戏,主要讲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赵贞女》(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亲弃妇的蔡伯喈变为了全忠全孝。

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

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

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作者简介: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他的生年约在1305年前后。

他的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说法。持元末说者,认为卒于1359年。

持明初说者,认为卒于朱元璋开国以后。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

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镇,《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扩展资料《琵琶记》故事来源:《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据记载,其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

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

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宋代戏文所写的蔡二郎,亦称蔡中郎,也就是汉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戏中所写的情况,只是出于民间传说。

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中说: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可见该故事流传之广。类似这种题材,在宋代说话、鼓词、诸宫调、杂剧等民间伎艺中,还有《王魁负桂英》、《陈叔文三负心》、《王宗道负心》等。

这表明书生负心婚变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书生贪新弃旧、攀龙附凤的行为尤其受到市民阶层的关注。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

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3.十年寒窗苦的下一句是句是什么
一举成名天下知。

化用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1.出处:

(1)元代·高明:《琵琶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

(2)刘祁《归潜志》卷七:“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2.释义:

努力的时候很艰辛,但并不为人所知。等到取得功名的时候,天下人都知道了。

3.高明简介:

高明(约1305~约1371) 元代戏曲家。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业于县人黄溍时,成古典名剧《琵琶记》。元代戏曲作家。

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他曾从名儒黄□游,黄为官清廉,并以至孝见称。

高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老师影响颇深。明代万历刻本《琵琶记》插图高明青年时期用世之心很盛,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

高明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他能关心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立碑。

扩展资料

“一举成名”必然要经历“十年寒窗”。所谓厚积而薄发,不然怎么能“一举成名”呢?不过这是以前的逻辑,现在不一样了,“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人太多了。

“暴富”不一定要苦心经营,只要瞅准了机会,“成名”也不一定要“台下十年功”,只要抓住了幸运。也就是说,只要瞅准机会、再走了好运,就能“一举成名”。

这些例子反映出“机会”和“运气”的重要性,但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没这种机会跟运气的,所以要“一举成名”,你就得“十年寒窗”,你就得勤学苦练、你就得厚积薄发,这是无庸置疑的。

关于科举的诗句十年寒窗 1.有关于“寒窗苦读的诗句”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寓意没有经过痛苦的千锤百炼,美好的幸福,美好的品质不会轻易地来到,所以说,在痛苦中磨练自己,生命之火花才会闪烁。

2,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出自出自唐代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意思是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时间宝贵就像金子一样,应该珍惜。

3,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出自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意思是少年时的辛苦勤勉将终身受用,然而要学有所成还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自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读书只有读透书,博览群书,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扩展资料

中国的读书人自古就有勤学苦读的传统。晋代的时候,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坚持不懈地苦读,最终成为饱学之士,入朝为官。

同是晋朝的孙康借着冬天大雪映出的光亮如饥似渴读书,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但如果我们去探讨这些文人学子苦读的原因,很容易让人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子夏的名言,其实它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朱熹解释说:“优,有余力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政者如果尚有余力,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读书人如果有余暇时间,应该去做官,检验平时所学。子夏在这里提出了政府官员要终身学习的主张,强调学习和时间要结合。

但实际上,在科举制度形成以前,读书做官的影响并不大。随着科举取士的到来,读书做官的观念才开始一步步深入人心。

科举时代,读书、及第、做官成为广大读书人的追求,这个时候的启蒙教育也都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窗苦读
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与科举制有什么联系
《琵琶记》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作者高明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其中十年不是实际的十个年头,“十年寒窗”意指要通过艰辛的努力。

整一句是形容多年苦读历经艰辛,一举成名后身价倍增。

与科举考试的关系的话,可以这样理解:一个读书人在参加科举中榜之前,不管他多么勤奋刻苦,除了自己家里人,否则一般是无人理睬的,包括亲戚。而当他参加了科举并胜出,中了状元或者封了官,那就扬名天下了,因为科举制中了状元是昭告天下的,到那时奉承的人也就多了。

关于十年寒窗什么道的诗句 1.有关于“寒窗苦读的诗句”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寓意没有经过痛苦的千锤百炼,美好的幸福,美好的品质不会轻易地来到,所以说,在痛苦中磨练自己,生命之火花才会闪烁。

2,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出自出自唐代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意思是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时间宝贵就像金子一样,应该珍惜。

3,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出自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意思是少年时的辛苦勤勉将终身受用,然而要学有所成还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自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读书只有读透书,博览群书,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扩展资料

中国的读书人自古就有勤学苦读的传统。晋代的时候,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芒坚持不懈地苦读,最终成为饱学之士,入朝为官。

同是晋朝的孙康借着冬天大雪映出的光亮如饥似渴读书,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但如果我们去探讨这些文人学子苦读的原因,很容易让人想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子夏的名言,其实它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朱熹解释说:“优,有余力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政者如果尚有余力,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读书人如果有余暇时间,应该去做官,检验平时所学。子夏在这里提出了政府官员要终身学习的主张,强调学习和时间要结合。

但实际上,在科举制度形成以前,读书做官的影响并不大。随着科举取士的到来,读书做官的观念才开始一步步深入人心。

科举时代,读书、及第、做官成为广大读书人的追求,这个时候的启蒙教育也都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金榜题名、功名利禄的诱惑来规劝学童读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窗苦读
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只.是谁的诗句
元·刘祁《归潜志》

十年寒窗

查看《汉语词典》中“十年寒窗”的解释

--------------------------------------------------------------------------------

【拼音】shí nián hán chuāng

【出处】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

【释义】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十年窗下、十载寒窗
3.“十年寒窗苦读”的下一句是什么
“十年寒窗苦读”的下一句是:

“一朝金榜题名”

寒窗: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整句:在寒冷的窗下用功读书。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皇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寒窗苦读 :名词作状语,寒窗:在寒冷的窗下苦读:形容读书的艰辛整句:在寒冷的窗下用功读书别名:十年窗下,十载寒窗。

参考资料

360问答:/q/1477479581728949?src=14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