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聊斋志异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1.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文言文 阅读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④[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蒲松龄在作此书的时候,每天携带一个大瓷器,里面装满浓茶,并带一包烟草,放在行人路过的大道旁,下面用芦席垫着,他自己坐在上面,将烟草摆在席子旁边。见到走路的人经过,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说话。

搜集奇异(的故事),讲说离奇(的事情)。随便(经过的)人们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则恭恭敬敬地请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烟草,一定要使路人尽兴方才让其停止。

偶然听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饰加工。像这样经历了二十余年,《聊斋志异》这本书才告完成。

2. 蒲松龄写《聊斋》的原文文言文哦

原文:蒲松龄,字留仙,有《聊斋志异》传世.初,蒲留仙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瓷坛,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边,下陈芦席,坐于上,烟茗皆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觅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奇事,先听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乃成.附上翻译:蒲松龄,字留仙.他有一本《聊斋志异》流传于世.他最初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每天临近早上时,带一个大壶,里面有浓茶,准备一包香烟放在行人道的旁边,下面铺着席子,他坐在上面,香烟和大壶都放在身边.他看到有人走过,一定竭力拉住跟他谈话,搜集奇奇怪怪的故事随便他晓得什么 渴了就让他喝茶,有时用烟来献给他,必须让他讲完才行.偶然听说一件奇怪的事,先去听完这见事,最后把它加工一下.就这样经过了二十多个年,终于完成了这本书.去网上找了找,没有,只好自己打下来了.很辛苦,望采纳,谢谢。

3.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文言文 阅读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④[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蒲松龄在作此书的时候,每天携带一个大瓷器,里面装满浓茶,并带一包烟草,放在行人路过的大道旁,下面用芦席垫着,他自己坐在上面,将烟草摆在席子旁边。见到走路的人经过,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说话。搜集奇异(的故事),讲说离奇(的事情)。随便(经过的)人们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则恭恭敬敬地请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烟草,一定要使路人尽兴方才让其停止。偶然听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饰加工。像这样经历了二十余年,《聊斋志异》这本书才告完成。

4. 文言文翻译:地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酒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析有声。

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竟相舌语,并忘其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枉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翻译 :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发生了大地震。

我当时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烛下对饮,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传来,向西北方向传去,众人十分惊异,不知道怎么回事。不久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

大家相互看着,脸色大变。过了好久,才明白过来是地震了,纷纷狂奔出门。

只见外面高楼平房倒而复起,墙倒屋塌之声和小儿啼哭、妇人哀号之声交织一起,像开了锅的沸水一样喧闹。人们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扑坐在地上,随着地面的颠簸而翻滚。

河水泼起一丈多高,鸡鸣狗叫之声遍布全城。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

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光着身子聚在一起,说不出话来,都忘了自己没穿衣服。后来听说某个地方的井被震得倾斜,不能打水;某家的楼台整个变了个方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陷了个大洞,有好几亩大。

这真是非同寻常的奇灾异变啊。

5. 聊斋志异·郭生文言文翻译

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只有六七十首.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向来与郭生交好,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郭生开始不以为然,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当时,叶、缪等人的作品,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缪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异史氏(作者)说:自满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谦虚可以受到好处,这是世间的规律.小有名声,然后自以为是,玩戏,而不再进取学习,怎么劝说都不肯改变,不失败到极限是不会悔改的.自满的害处就像这样。

6.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翻译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是仅仅来自于左史、龙门的文章。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景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大磁罂,里面装者苦茶,而且还拿一包淡巴菰(一种烟),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

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说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好玩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7.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译文

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

(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4)[蒇(chǎn)]完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