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龙宫样区

如题所述

龙宫(旧名龙潭)位于贵州安顺市西南面,是龙宫地下河系的总出口。龙宫水洞及其附近区域是贵州著名的喀斯特风景旅游区。水系大部分发源于安顺溶原分水岭,自北向南汇入打帮河支流王二河。水系展布主要受NE向构造控制,具有构造水系的基本特征。但由于最近地质时期西江流域自北而南,由西向东掀斜抬升,致使次一级较小流域相继回春,水系相互兼并袭夺频繁变迁,龙宫地下河流域即为其中之一,并且在近代喀斯特动力作用下,地表流不断转入地下,流水谷地在地貌跃迁带演化为坡立谷,并进一步陷漏成为洼地,从而打破了原有的水系格局。从其水系结构图(图4-6)分析,具有如下特征:

(1)最新活动的NW和NNE向构造(李兴中等,1986)引导老的NE→SW向构造水系向地下发育,如龙宫水洞就是在漩塘以下水流借道一条NW(310°)断裂发育形成并在相变线处出露就近排入王二河。

(2)由于较近的新排泄基准(王二河)所传递的回春信息能更快地达到水系上游,使上游支流对新基准响应调整,如水溪河即由原来的SW流向转为现在的NE流向成为“倒淌河”。

(3)由于龙宫水系总出口的形成,使原来统一的NE→SW向构造水网割裂。从图4-6可见龙宫水系南面有另一地下河系,其排泄基面也是王二河,从发育趋势看,它有可能袭夺龙宫水系的上游河段。作出该区域的最低势场图(图4-7),发现龙宫水系北部较平缓区喀斯特分水线不封闭,流域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南面的地下河系从地下不断溯源袭夺,已将地下分水界向北推进到龙宫地表流域以内(图中地表分水线以北为龙宫地表流域)。

龙宫水系中的坡立谷发育特别是大型的坡立谷基本沿着NE向老构造,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构造水系的一部分。由于近期水系变迁,流域重新调整,水流与形态还不能“适称”,表现为坡立谷地下水通道的规模还不能使水流顺畅地排泄,即具有一定的限流作用,从而产生天然水坝效应(谭明,1992),在雨季将流域汇水阻滞于坡立谷中数日到数月,成为季节性喀斯特湖。这种季节性积水使侧蚀作用增强,对湖盆的拓宽圆化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坡立谷处于洼地化过程向源推进的前缘,漏陷化的发展又进一步限制了湖盆的扩大。所以,地貌跃迁带上坡立谷的发育受到这两种相反动力作用的同时制约。

图4-6 龙宫水系结构及坡立谷分布

分析龙宫区域各个坡立谷的形态与水流关系,可以得出这种流水喀斯特类型坡立谷的发育模式(图4-8)。图中油菜河坡立谷最长,该坡立谷正处在流水谷地被一新生垭口分割形成的发育阶段。垭口高15m,枯水期上游水流只能于地下穿过垭口后出露于下游坡立谷,但洪水期上游水流仍可漫过垭口从地表进入下游坡立谷段。坡立谷盆底有一条狭窄的枯水水槽,其余全为漫滩覆盖。油菜河模式代表了从流水谷地中生长出新垭口,谷地被分割开始走向封闭化,坡立谷积水拓宽的早期发育阶段(图4-8a)。断头河坡立谷的长度变小,且坡立谷中枯水期的消水点已经后退不在前端,盆底深陷,平均垭口相对高117m(而油菜河坡立谷为94m)。断头河模式代表了盆宽进一步拓展,但漏陷化使坡立谷向洼地发展的中期发育阶段(图4-8b)。如果枯期消水点最终后退到坡立谷洪水期出水口上游(图4-8c),这时原坡立谷完全失去常年地表水流而洼地化,盆底枯季水槽完全消失,成为洪水期的积水洼地。这种模式代表了发育晚期的或已经衰亡的坡立谷。

图4-7 龙宫水系及邻区最低势场图

实际上,两种相反作用的动力过程从坡立谷发育初期就始终存在,如油菜河的枯水期消水点也在后退,差别仅在于不同的发育阶段这两种过程进行的速率对比不同。

图4-8 流水喀斯特类型的坡立谷发育模式

在高速流场地貌跃迁带上发育的流水喀斯特坡立谷不同于I.Gams所总结的国外5种坡立谷类型,即边缘坡立谷、山前坡立谷、外缘坡立谷、溢流坡立谷和基准坡立谷(Gams,1973),后者主要是地质或水文地质成因,而前者主要是水文地貌成因(谭明,1992)。但它仍然符合坡立谷(Polje)定义的3个基本形态要求,即具有平坦的底部、封闭的盆周和喀斯特排水通道(Gams,198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