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为了什么?

如题所述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是中国共产党为保存革命力量、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的重要军事行动。长征具有综合的、深远的历史意义,“长征是播种机,是工作队,是宣传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极为壮丽的篇章,也是人类史上的奇迹。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和中央苏区遭受严重损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但这时的红军仍然在错误军事路线指导下,到湘江以西地区,已损失过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向敌人防守薄弱的贵州进军的主张。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改向黔北。红军强渡乌江,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在1月15日至17日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军事领导权,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主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遵义会议后,红军主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进逼贵阳,然后突然插向云南,抢渡金沙江,将围追堵截的几十万敌军远远甩在后面,为实现转移的战略目标赢得了重要机遇。此后,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于6月14日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从8月至9月,中共中央同张国焘反对、阻挠红军北上,并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反复斗争,穿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1935年10月19日,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于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其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同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与张国焘进行了斗争,迫使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