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核心理念是以作业为中心的计算和管理体系。20世纪80年代,美国引入了作业成本计算(ABC)和作业成本管理(ABCM),这两个概念为改进传统质量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业成本计算和管理通过识别和分类质量作业,将质量成本的计算和管理细化到作业层面,为构建新的作业质量成本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依赖于建立质量作业中心,收集质量作业成本,通过分析来动态管理质量成本,并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然而,这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如果没有电子计算和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持,实施起来会面临困难。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电子计算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石。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管理现代化的需求,是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形成的重要背景。企业追求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促使了作业质量成本管理的诞生,它适应了现代企业制度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同时,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也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提供了实践土壤。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间的成本和质量竞争日益突出,质量成本管理通过预测、决策、控制等手段,旨在优化质量、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主要关注产品层面,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则深入到每个作业层面,解决了对质量成本本源和动因理解不足的问题,是企业在竞争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作业质量成本管理(Activity Quality Cost Management),是20世纪后期形成的,是将作业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相结合,并以质量作业为核心,将“作业”、“成本动因”等概念引入到质量成本管理中,是质量成本管理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为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手段,并为企业制定内部质量改进计划、降低成本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