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居家期间你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

5月18日,“厦门航空飞行员跳楼”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据公众号“航旅速报”发文称,多个消息来源确认,厦门航空一位飞行员跳楼,听说是90后,在隔离期间发生,具体原因还在调查。

疫情期间,宅家久了,心理上肯定是有变化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变化。下面是详细说明。首先要肯定你的是,你这种不适感是正常的。如果没猜错的话,在疫情期间,你的类似表现应该比这要严重,也就是不适程度会更高一些,也是正常的,疫情对于人们来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是非正常时期,面对危机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一些类似恐慌或担忧、焦虑,都是属于人类在非正常时期的正常反应,是人类面对危机应激反应的一种。

现在现在出门看到电梯按钮和门把手有点不适感也是在后疫情时代的正常反应。你能意识到它,能觉知自己的感受,这是很棒的。

那么,疫情中,人们的反应到底有哪几类呢?人们的表现有很多,大致可以归为3个区域,或者说3个象限。第一是恐慌区;恐慌区的表现是:囤积过量的食物,厕纸和不必要的药物等;传播恐惧和愤怒的情绪;不停地抱怨;转发所有的疫情信息;高度防备,疑神疑鬼;情绪很容易失控。

第二是学习区;学习区的表现是:不理会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放开要控制一切的态度;停止消耗会伤害自己的东西,包括新闻和食物;能看到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不断寻找机会;能觉察到周围的状况并思考如何采取行动;理性分析信息而不是到处传播谣言,并学习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学习防疫知识;认可大家都在尽力让疫情好转,肯定别人的付出。

第三是成长区。

成长区的表现是:

对自己和他人充满同理心感激欣赏,内心充满感恩;
反思生活价值观,保持平静和耐心,改善人际关系;
保持积极的情绪,传播正能量;
仔细观察他人的需要,替他人考虑,发挥自己的优势,想办法帮助别人;
想办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提升创造力;
明白这就是“人生”,活在当下,关注未来,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

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都经历了从“ 恐慌区—学习区—成长区”的转化过程,不过每个人在每个区的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恐慌较来得,成长较少,疫情后的后遗症也就严重些,有些人则相反,较少恐慌,却多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做了很多以前没有做的事,改变了一些习惯,也培养了一些习惯,疫情结束后反而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一些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21

1.由于活动空间、运动减少,快乐激素或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减少,人的快乐感将会消失。

2.交流对象变得少了,没有居家隔离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和别人交流,而居家隔离后,每天都是一小家人在一起交流,时间一久,家庭矛盾增加,引起情绪起伏,喜怒无常。

3、信息来源不详细、混杂,比如微信、抖音等媒体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由于信息混杂缺乏了信任,再加上长时间居家的隔离,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心理上就会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绝望等情绪。

4、由于空余时间充裕、娱乐渠道单调了,引起生活周期紊乱、兴趣丧失,经常有一点小的症状,就怀疑自己患了新冠。

首先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是抵抗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俗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进化过程的自然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得病,由于长时间的居家隔离,打乱了生活规律,从而产生了一切心理问题;保持一日三,均衡饮食习惯,杜绝暴饮暴食。

激活快乐激素,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运动,而运动可以激活我们快乐激素和神经递质多巴胺,多巴胺的升高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抗病能力,由于居家空间小,女性可以做瑜伽、男性可以打太极拳,如不会太极拳可以原地踏步跑,原地踏步跑,完全能满足我们身体的锻炼。

填满空余的时间:居家隔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空余时间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空余时间来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化画、练习写字等,或者读一些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安排居家可完成的工作。

第2个回答  2022-05-21

疫情居家期间,许多人的心理上都经过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四点变化过程。

首先就是疫情发生的时候,特别的茫然和恐惧,也特别的担忧,不知道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房贷,车贷,还有各种生活花费,感觉到压力山大,如果赚不到钱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也许将不复存在,家庭破裂,孩子没有办法上学,老人没有能力去照顾,但是自己又无能为力,只能呆在家里。

这时候就会特别的恐惧,担忧和焦虑,整日惶恐不宁。

接着也慢慢的平静了下,因为经过两周甚至一个月的隔离,自己才发现,无论自己的多么着急,也没有办法,心情平静了下来,也坦然接受了现状。

方法总比困难多,出现了特殊情况,人们可以互相体谅和照顾,慢慢的也接受了现状。

第三阶段就是慢慢的适应了新的变化,能在手机上干的工作,自己先干,也会和朋友们主动的去沟通和交流,适应出现了新生活,希望疫情能够过去,自己的生活出现转机。

现在除了一些重要的职能部门,大部分行业现在都出现了停摆,经济无法循环,收入直线下降,开始很崩溃,慢慢的也就接受了,只能耐心的等待了。

最后就是不断的突破自我,寻找新的机会,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风雨雨。

人的一生,许多事情都要经历,痛苦和挫折有时候也会让自己更快的成长,思想也变得更加现实和成熟。

从抗拒担忧,到坦然接受,最后到积极的去努力改变,每个人都经历了这些心理变化。

第3个回答  2022-05-21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很孤独无助呢,尽管小区里依旧有零星的灯火,但是那些光亮却离着这么远,无法照进我的心里。人生有很多困难要面对,当孤立无援的时候,出现心理上的压力很正常,只是我能否化解这份压力呢?

而这些问题会不会随着疫情增加阴霾呢,新冠很容易被发现,但是新冠下的心理问题,可能很难被正视,纵使没有疫情,很多人可能也很难看到自己受伤的心。

我觉得治愈心灵最好的办法是倾诉,当我倾诉完了,自己会很舒服,当别人看了我的倾诉,也许会产生共鸣,发现那个同样需要关心,疗伤的自己。我属于疫情期间至少不愁吃穿的一类人,所以不能矫情的说自己境况严重,但是心理健康也可能会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时候,心理问题被认为脆弱,交情,闲得无聊,那也许就是很多人难以启齿的秘密,只能自己承担这份煎熬。也许这次坚持过去了,可是问题并没有解决,长时间积累下来,这些问题可能就在某一天爆发了。所以请珍惜关心你心理健康的人,了解的人本就不多,愿意关心的就更少了,但是也许就是这样一份关心,救人于无形的水火。


1、对未来的恐慌
在诸如战争、疫情、经济危机、灾害来临时,人们都会未来充满恐慌,这就造成了潜意识里,对未来和自我的否定。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这样的情绪,但不得不否认,有一部分人,首先就会出现恐慌的情绪,且随着上述环境时间加长,这种恐慌的消退时间也越长。恐慌本来也是正常反应,但如果长期无法抑制的改善,那么就会激发后面的问题。
2、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
比起上层的恐慌,这种打击就是针对个人的,当大环境不好,且自己深受其害,那么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这种伤害呢,我想,大部分人短期很难接受。那么在原本恐慌的情况下,这样的伤害就增加了心里的痛苦。


3、生存问题受到影响
当自己活着都很难了,又有多少人能乐观面对呢,但是当活着都有问题了,谁还能顾及心理上的问题呢。不过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你的生存环境改善,而全无踪影,它只是在内心留下了烙印。


不管是年轻人,老人,还是青少年,甚至孩子,在特殊情况下遇到的心里问题,都值得去关注和关心,也许真的没有这个精力再关注这个,但是依然希望有需要的人能相互取暖,让自己走出一个又一个心结。

第4个回答  2022-05-21

长期居家隔离,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反应?(这里指的是心理反应,而不是心理问题,也不是疾病症状。)

在疫情隔离期间,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网络。我们通过小小的电子屏幕关注疫情的各种消息,导致焦虑、紧张、忧虑、烦躁、愤怒等多种负面情绪,进而会影响到人的整体。这种影响包括心理、行为和生理三个层面:

心理上:处在这种情绪下,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对外界过于敏感,时常陷入对患病和死亡的恐惧感中。

行为上:会限制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行动能力。

生理上:会导致心慌心悸、躯体肌肉紧张、头痛、失眠等反应。其次,有些人独居被隔离,容易产生过度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抑郁。

另一些人与家人一起隔离,虽然日常很热闹,但过近的距离也会引发焦虑。我们需要人与人亲密的链接,但也需要保持适当的空间感和距离感。然而在疫情防控之下,我们的人际距离不再有任何变化,要么时刻待在一起,要么一直忍受孤独。

那么,如何在居家隔离时,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活力的体魄?想要从一个沉浸的状态中走出来并不容易,找到启动的源动力,迈出第一步是最艰难的。但只要你开始认识到这一点,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01分散注意力

我们都知道,当处于失业、居家隔离或者社交隔离的时候,脑海中反复出现的负面想法是很难被驱逐出去的。这时候可以通过专注一些其他有趣的事情,帮助自己打破这个循环。有什么东西是你一直想学习的,比如素描、编程、一门新的语言或者是学习厨艺?哪怕仅仅是很小的一个目标,都能帮助你从负面的状态中走出来。

02有限度的摄取新闻

人天生就偏爱接收负面讯息,所有好事的总和,都不敌一件糟糕的事带来的坏心情。网络上众多耸人听闻的新闻,博人眼球的营销号报道,只会增加负面情绪。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被网络消息所左右,请有觉知地控制自己查看网络新闻的频率。

03保持稳定的作息

居家隔离会严重影响正常作息,长时间待在家中,会失去对时间的感知,再加上其他诸如核酸、凌晨抢菜等因素,也会影响睡眠时间。作息不规律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到情绪状态,甚至加重抑郁。每天安排固定的锻炼时间、用餐时间、与家人朋友交流的时间、入睡时间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活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