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篆的突出问题,都包括哪几个方面呢?

如题所述

首先,是篆书的字。近年来,篆书展览中错别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甚至是获奖作品,最后都因为一两个错别字而被拒之门外,实在令人惋惜。字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对象。如果对象错了,书法就不被认为是书法。尤其是篆书,它的字往往与现代的字不同。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字。在篆书中,文字的搭配是不同的。

总而言之,篆书的正确性是篆书创作的关键。这是对书法家文字学知识水平的直接文字研究。有鉴于此,建议对篆字创作有兴趣的书冈文字要多看一些书,特别是与篆字有关的参考书,如《甲骨文之林》、《古文之林》、《金文之林》、《说文解字》、《中华大辞典》、《如校借补》和《印章》(难记字)等。

其次是篆书的质量问题。无论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还是小篆,都是变化无穷,线条无迹可寻,弹性极大。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是极富 "弹力 "的呢?为此,胡小石在《简论书法艺术》中说,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必须深刻注意。任何用笔写书的线条都必须有血有肉,有感情。说起来很容易,必须有足够的弹性。硬的不是石头,软的不是泥土。打个比方,就是像手表的弹簧,而不是像汤锅里煮的面条。这样一点一画,只能破空杀纸,才能达到笔的最高要求。如何避免 "汤锅烂面",如何实现 "破空杀纸"、"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我认为,首先是对行 "力为美"、"力为成 "最高要求的理解或感受;其次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真正达到 "一日千里的境界"。三是善于从古代典范中发现和挖掘创新因素,善于从生活和自然中寻求自我,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提炼出力的线条表现因素,融于书法的线条中。

最后是篆书的趣味性。我在参加第二届全国篆刻展的评选中发现了一个受挫的现象,当时有上千人投稿,作品量达数万件的篆字,实时丁,从 "大缸丁"。"散氏盘"、"颂鼎"、"史壁盘"、"国字白盘 "等国宝级的金文作品出在千斤顶上;表现大篆的雄浑、厚重、博大、庄重、飘渺等正大气象的作品很少。大量的作品滚滚而来:甲骨文、楚金文、秦汉简、中山王器、秦代小篆。当然,这也是篆书体系,无可厚非,但全国各地的篆书名家不顾中原沃土,都到一两个偏远的地方去汲取营养,这势必造成整个书法家群体的不健康。主流的黄金在哪里?

我认为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盘"、"鼎"、"簋"、"藉"、"壶 "等一系列铸造有字的青铜器,这就是篆字,取其大意,承古出新,离开了中国的中原大地,我们中国的篆字文化也就失去了根基,去看看,我们的文化遗产将被改变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确实发人深省,令人惋惜。所以,在最近连续的 "有雅集 "活动中,我们提出了 "整顿篆字风气 "的口号,我反复告诫同学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对金文经典进行利用,费力地咀嚼、研磨,打下深厚的基础,以最大限度地承载在古今中外的自由王国。我还建议全国致力于篆刻的书法家方、奇、怪风格稍加收敛,回过头来,即使是复习经典,也要有清晰的篆书天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7
对比的控制力度不够,导致写出来的字飘飘然,而且手腕比较松垮,导致字体线条粗细不统一,除此之外,练习到次数比较少,容易出现照猫画虎的现象,字体没有笔锋。
第2个回答  2022-01-17
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线条,一个是空间,线条要求粗细统一,空间就是要学会分析字的内部空间,看笔画的距离关系,内部留白形状,各个端点的位置关系。
第3个回答  2022-01-17
态度不认真,没有耐心,不下功夫,理解不透彻,练习时间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