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流传千古,为什么人们独独喜欢武松

如题所述

按照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描述,武松是山东清河县人氏,因在家中排行在二,所以又叫“武二郎”。武松曾经在阳谷县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张清孙二娘劝他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

武松最终在征方腊过程中被飞刀所伤,痛失左臂,最后在六和寺病逝,寿至八十而终。武松在历尽人间险恶后易装头陀上二龙山聚义,并最终以一名出家人身份终老。一个杀人如麻的江湖英雄,转变为道行高深的清忠祖师,可以说是慧根深厚。

武松的英雄事迹精彩绝伦,激荡人心。水浒中,他出场是因打伤人在柴进庄上避难,与宋江相逢并结拜为生死兄弟,可以说武松是宋江的早期心腹兄弟之一,是梁山宋江领导集团的嫡系。

之后他返回家乡看望哥哥,接下来水浒传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武松的故事:景阳岗打虎、阳谷县都头、怒杀西门庆**、十字坡智斗孙二娘、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聚义二龙山、击杀耶律得重;斩杀贝应夔、方貌等,关于武松的故事几乎占到了水浒整体故事的十分之一,可见武松在施公心目中的重要性。由于水浒故事取材于民间传说,也可以想象武松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有多么广泛。
武松之所以在梁山英雄榜中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因为他兼备了古代豪杰侠客的所有特点:一是武艺高强,二是有正义感,第三有责任心,第四知恩图报,第五有勇有谋,第六侠肝义胆,第七有定力,面对美女投怀送抱,还能把持住自己。

有人说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张都监府上老少一百多口,但是谁会认为一个真性情付出的汉子被人陷害逼惨到绝地后做出这样的举动是不合情理的呢?
在除此之外的各种场合里,武松的表现可以说是冷静的,智慧的。论武的,景阳岗打虎、狮子楼、快活林、十字坡、飞云浦、鸳鸯楼,身手不凡。论文的,以上每一个场景中都表现出武松的粗中有细,有勇有谋,且拿得起放得下。
看飞云浦武松的处理方式,与野猪林林冲的处理方式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武松为人精细果断,不是个前怕狼后怕虎的人。
武松的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的《癸辛杂识》,里面记载的“宋江三十六赞”便有武松。后来在宋人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当中也有武松的事迹出现,这便是《水浒传》中武松的最早文学创作的原型。依据清河县志等地方志的记载,武松是宋朝人士,武艺高强。为人仗义,见不得别扭事,专爱打抱不平,很受百姓的喜爱。
这里还要说到一个与武松关系密切的人,那就是在小说中对武松英雄形象起到反衬作用的武大郎。有考据称,武松和武大郎(生活原型是武植)的确都是清河县人士,但是两人却生活在不同时代,甚至不在同一个村子。
武松出身在离清河县城西南大约八公里处的王什庄,是宋朝人;而武大郎则出生在今清河县城东北三公里处的武家那村,是明朝人。两人的村子相距有二十多里。所以说不仅是两人出现的时间,就连出生的地点也不同。从历史记载来看,两人根本不是亲兄弟。
武植原名吴春来,后随母姓,改名武植,字大郎,生于明朝初期,做过清河知县,有武植墓碑铭为证。为官清廉,身材伟岸,娶妻潘氏,为大家淑媛。
武植少年贫穷,有好友黄堂曾经资助过他,武植官至清河县令。后来黄堂家中发生火灾,他想要投奔武植谋个一官半职,但武植待他好酒好菜,却始终不提携他。
黄堂一怒之下不辞而别,并在回乡路上到处散播谣言以泄心中恶气。当地恶少余和尚与他沆瀣一气,添油加醋。很快传遍各地,并传到施老先生耳中,被他写进了水浒书中,将**名声尽毁,也给潘、武两姓后人带来灾难:清河县的潘家和武家几百年来从不通婚。
《临安县志》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
武松原来是一名浪迹江湖的武师,身材高大、容貌非凡,经常在杭州城内卖艺为生,好打抱不平,行侠义之举。杭州知府高权看到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于是邀请他到杭州府担任公差,充当都头。不久,武松又因为军功被升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蔡鋆的狗命。
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现在西泠桥边仍有武松墓供人凭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6
人们听武松打虎故事听得比较多,而且这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很有悬念,也很好理解。不过水浒传里面别的很多故事也流传很广泛,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风雪山神庙,怒杀阎婆惜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