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中蕴藏着哪些传统文化?

如题所述

五彩缤纷的戏剧脸谱不同于面具,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也有重要影响。

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约公元550年),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化的戏剧脸谱。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记载,公元550年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战就戴上形状狰狞的假面具。

我国的戏曲脸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它的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文献记载,古代吴越之民即“披发文身”、“黑齿雕题”。

当时,人们出于对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脸部和身上涂上多种自然颜色,披上各种兽皮鸟羽,甚至染黑牙齿,可以说都是戏曲脸谱的远祖。

随着戏曲演技的不断提高,唐代的“参军”戏在继续使用面具的同时,亦间以染面化妆来表现某些鬼神形象。

到宋代,为了更生动地表现人物的面貌及其思想感情,涂面化妆便逐步形成洁面与花面两种基本类型。

元代的杂剧演员扮演剧中人物,已有一定的分工,而涂粉墨的净、丑角色从简单的色彩涂抹,进而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使观众易于识别剧中各种人物的类型。

明代的戏曲表演各类角色的划分已经更为细密。各大剧种逐步有了规范化脸谱。清初,剧中人物脸谱在构图及色彩上,还皮有显著的变化。

至清乾隆以后,随着各地民间戏曲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京剧的兴起,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的基本勾法。清末,又发展了新的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已趋向定型化。

扩展资料: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京剧艺术在我国现代艺术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京剧脸谱作为京剧的典型标志符号,对于现代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通过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京剧脸谱艺术元素,可以提升服装设计的文化作用。

在京剧艺术体系中,脸谱是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通过色彩之间的有机搭配构建,有效的视觉艺术体系。京剧脸谱通过京剧演员的面部化妆,实现了文化与剧情的有效传达,给受众以直观的视觉体现。

在京剧脸谱设计中,各种视觉元素得到了有效的整合,既有形象上的美,同时也蕴含了色彩美学要素,在视觉搭配上,通过黑、红、白等色彩的有效搭配,既传达了剧情要素,同时色彩之间的搭配也形成了色彩美学特征。

对于现代服装设计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有助于现代服装设计效能的有效提升。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京剧脸谱及其色彩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 绘在脸上的艺术 当代传承人将脸谱艺术“大变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戏曲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表演艺术,从脸谱的色彩运用上就能直接表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面部化妆是区分人物角色的可视的直接表征,更多的表现人物性格、气质、品德、情绪、心理等方面。脸谱通过“色”与“形”的勾画,表现“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尤其是色彩的运用。通过脸谱对人物的善恶褒贬的评价是直接的,一目了然的。
  戏曲的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戏曲的发展,脸谱也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其中也表现在脸谱色彩上的运用。中国传统色彩对脸谱有着重要的影响。

  (1)中国的传统五色: 中国自古就崇拜五行五色说。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五色是:白、青、黑、赤、黄。青就是我们常说的蓝色,赤就是红色。早期先民在实践中提出了五行说理论,并以此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人们思想、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此相适应的五色说也被先民和历代人们尊为“正色”。中国古代的五色自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特别的象征意味。在西周时期 统治阶级规定青 、赤 、白、 黑 、黄谓 “五方正色 ”,其余则为间色。后来以倡导“仁”、“礼”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 ,再一次强化了 “正色” 的社会伦理意义。 儒家认为色彩之所以美 ,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出了人的美德,这也是 “比德” 思想在色彩应用上的体现。

  (2)脸谱的五色: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对色彩的认识与认同,进一步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

  红色即五色中的赤,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象征吉祥、喜庆、进步 、成功、顺利、美丽等。自早期先民起,人类就崇尚红色,即所说的红色崇拜,自然崇拜,包括太阳崇拜、火崇拜、凤鸟崇拜是红色崇拜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们相互穿插,互相联系,同属于一个系统。主要表现出红色积极光明的一面,代表崇高、尊贵、激情。被赋予的这些美好的寓意,在脸谱的表现为红脸。在戏曲脸谱的文化中红脸表示赤胆忠心,“赤”即为红,直接是对原有意义的运用。“赤胆忠心”,是对一个人物的褒扬与肯定,是对红色所寓意的积极意义的继承与使用。关羽是红脸的代表人物。关羽,三国中的一个著名人物,以忠君著称,红脸的“赤胆忠心”用在他身上再适合不过。

  黑色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一方面象征严肃、正义、正直;另一方面象征阴险、毒辣、和恐怖。我国对黑色自古因其朴素优雅的意境而倍受青睐,所以中国水墨画为中国画的正宗。中国传统色彩中的黑色深受远古的自然崇拜与五行、五方、五色,道家哲学等学说的多重影响,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而具有丰富、鲜明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脸谱色彩运用意义中,主要是借用第一种含义,即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黑脸包拯很好地诠释了黑色这种传统色彩在脸谱色彩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的意义。包拯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一个秉公办案、为民请命的父母官。他的黑脸是对他最直观的褒奖,京剧中借助黑色所代表的含义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形象,再现一个真实的包拯。

  白色象征死亡、 凶兆,中国人只遇凶事服白。素衣、素裳、素冠等,主要表现出白色的哀伤的一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里有“红白事”之说,红事指的是喜事,与之相反的白事是指丧事。在现代色彩理论里,白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寒冷、寒栗的感觉。根据这一含义,脸谱的白脸表示阴险狡诈。“阴险狡诈”不但从字面上给人不寒而栗的感觉,在实践中更让人难以接受。历史上一直用“枭雄”来评价曹操,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战场,故他的典型特征是阴谋狡诈,手段毒辣。所以戏曲中曹操是白脸的重要代表人物。

  黄色是植物成熟时最常表现的色彩,黄色的落叶,黄色的麦穗,黄色的果实,因此黄色也给人以成熟的感觉。黄色色调明丽、温暖,颜色鲜亮,带给人积极向上、轻松舒适的心理感觉,在我国古代很长时间内一直作为古代帝王的专用色,是高贵与荣誉的象征色。脸谱中的黄脸表示武将骁勇善战,表示文士富有心计。不管是骁勇善战还是富有心计,都是一种努力进取的精神,给人以活力。典韦、宇文成是黄脸的主要代表人物。

  (3)小结: 传统色彩在寓意与运用上本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脸谱的色彩运用也是具有灵活性,一种色彩在不同的脸谱上所指代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灵活性。例如,红色一般表示忠耿,但在《法门寺》里的太监刘瑾勾的却是红脸。这是肤色的夸张,表示其养尊处优,权压朝臣的地位。太监脸色彩多用白和红两种颜色。又如,包拯脑门上的白色月牙,一种说法是表示他能“日断阳,夜断阴”,即白天在人间(阳间)断案,夜晚到阴间断案;另一种说法,这个白色月牙出现在黑脑门上,表示“青天”,在黑暗的时代,人们仰望他犹如天空多的皓月一般。白色在这里的使用还是一种积极、褒义的意义。

  除了以上所提的色彩外,中国传统色彩很多都运用在脸谱色彩的使用当中。紫色表示智勇刚毅、稳重沉着;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顺;粉红色表示年迈气衰的忠勇老者;瓦灰色表示老年枭雄;金、银色多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正因为中国传统色彩的丰富繁多,所以才有庞大的脸谱色彩;正因为中国传统色彩的寓意深刻,所以脸谱才具有了形象生动的色彩生命,所以脸谱与儒家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而且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戏曲脸谱中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1)脸谱与儒家伦理道德观: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梅兰芳曾说,戏曲人物一出场,就要给观众一个明确的人品概念——正直的,或奸邪的,善良的,或丑恶的,一望而知。[5]公忠者赋予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是戏曲人物塑造的重要原则。脸谱的大部分都能让观众一目了然地判断出罩在脸谱后面的角色人物是忠还是好,是善还是恶,包公、关云长、张飞等人一登场就能看它是好人,高俅、董卓和严嵩等人一露脸便知道是恶棍。所以,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仁礼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2)脸谱与儒家的耻感文化: 脸谱始于面具。中国戏曲脸谱与面具有着相同的功能。那面具有什么功能呢?面具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巫术礼仪主宰着部落生活时代,它是酋长、祭司、萨满们与神灵打交道的工具。戴上它就可以与神灵对话,甚至轻身到场,为部落的重大决策指点迷津、既然连神都可以请得到,当然是极有面子啦,所以这等同说,有面子就是有面具或说有面具才有面子。一个人如果不能出示自己的面具,就很难安全地通过一个充满警惕的部落。总之,从原始时代起,人们就是“死要面子”的。因为没有面子,就可能造成“生命没有保障,而且会‘死无葬身之地’”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就连死者的埋葬和灵魂的安顿,也都是必须按照“图腾系统”来操作的。没有标志身份归属的“面子”,死了以后,便只能去做孤魂野鬼。由此可见,丢失面子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事实上,在原始时代,对于那些犯下为本部落众人所不齿罪行(通奸、通敌等)的人,惩处的办法之一,就是剥夺其面具。失去了这一“面子”,也就失去了与自己人交往的工具,当然也就“没脸见人”,只能自个儿跑开,到不见人烟的地方去自生自灭。这种惩罚,有时比判处极刑还可怕。久而久之,经过儒家耻感文化的升华,这种恐惧感就转化为羞耻感,视丢失面子为可耻,进而又把一切可耻之事视为“丢脸”。

  耻感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儒家非常强调“知耻”的重要性,认为“耻”意识是道德的基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并把称为四德“礼、义、廉、耻”当作为人处世的根本。《礼记·哀公问》:“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孟子又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他甚至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录·卷十三》)然后,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儒家的这种耻感文化不断影响着戏曲脸谱形成,发展,重构及建构。

  (3)脸谱与儒家的等级制度: 从戏曲的脸谱中很容易可以看出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职业。首先从京剧脸谱的分类上看,有太监脸,僧脸,神仙脸,丑角脸,英雄脸,从名字就可以明显知道它在社会上的地位。其次以脸谱的色彩为例,如西藏的面具艺术,它是在西藏巫文化和苯教文化祭祀仪式中的土风舞、拟兽舞、“百技杂艺”等表演艺术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斑斓多姿的色彩面貌。西藏面具把人分为善恶,色归为黑白,黑为恶,白为善。无论其宗教面具、民间面具或戏剧脸谱都体现了这一特征。民间艺人对色彩的传统等级地位的理解,为藏戏中各种角色人物针对性地选择了具有象征性的面具颜色。如红色象征权力,为国王面具;白色象征纯善,为老人面具:黄色象征先知,为仙翁面具;绿色象征生命,为母亲面具;蓝色为天的颜色,象征天神。脸谱的色彩观念曾经一度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性符号,在阶级社会里,色彩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朱门、红墙也曾只为宫廷显贵们所“专用”,是平民百姓的“禁色”。黄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这种不使用黄色的色彩观念,实际上正是反映了儒家等级制度对用色观念的影响。另外,脸谱化妆时面部色彩亦可序长幼,这主要表现在俊扮的生、旦等角色上:青年用粉红色,中年用老红或古铜色,老年用灰色,示气血有盛衰。髯口的色彩也有区别年龄的作用。中年用黑,老年用白,介于二者之间者则用黪(灰白色)。例如,刘备在《长坂坡》中用黑须,《两将军》中用黪须,《白帝城》中则用白须。诸葛亮在《群英会》中用黑三(髯口之一种,三绺),《空城计》中用黪三,《天水关》中用自三。不同颜色的须,显示了年龄的变化。所以说,脸谱这种具有代表身份地位的功能,与儒家文化提倡的等级制度不无关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儒家文化这种尊卑等级思想,几千年来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
  脸谱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现代社会的科技化、信息化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大成之道国学研究院呼吁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以全新的视点审视脸谱艺术,真正去了解和认识这些元素符号的寓意,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将脸谱元素应用到公共艺术的各个领域中,从而更好的传承脸谱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