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2-03
在印度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原因:
第一,印度的粮食作物有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格,而经济作物没有。这就意味着虽然经济作物可能比粮食作物有更高的收益,但在市场低迷时,农民们也必须承受更多的市场风险。
第二,相较于粮食作物,那些蔬菜、水果更容易受到不利天气的影响。有些地方的政府为有些作物提供了针对不利天气的“保险”。但这似乎有些超出农民的理解能力。农民们只是简单地选择,不种。
第三,蔬菜、水果等需要农民投入更多精力,更仔细地去照看那些作物。而粮食作物的种植要简单很多。印度农民并不像东南亚农民那么“吃苦耐劳”,不愿意选择需要更多精力投入的作物。
第四,蔬菜、水果不容易储存,一旦采摘就需要快速售出,否则就会迅速腐烂,损耗严重。销售新鲜蔬果需要有比较成熟的农贸市场作为支撑,这一条件在印度完全不具备。印度的普通民众也远没有养成吃新鲜蔬果的生活习惯。
第五,蔬菜、水果的价格波动要远高于粮食,背后的原因仍旧是农贸市场的匮乏。在大城市,缺乏农贸市场,使得蔬果的供需双方难以及时匹配;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物流系统的落后,也难以实现蔬果在整个印度范围内的高效匹配。
第六,价格实现中的逆淘汰。印度缺乏物流配送,缺乏保鲜技术,人们又习惯咖喱的烹饪方式,对食材的新鲜少有要求。这就导致新鲜蔬果损耗严重,最终往往只能按照半腐败的模样进行定价,对蔬菜种植农民造成严重打击。
第七,印度人常将粮食作物作为一种金融资产。由于粮食作物相对容易保存,所以它常常被作为储蓄资产。农民在有现金需要时抛售部分粮食,可以快速换取现金。
最后,印度人觉得种植粮食更有尊严。他们若是种植粮食,在贸易时,可以开着一辆装满粮食的车来进行交易。可如果种植经济作为,贸易时的派头就远不能与种植粮食相比。在印度这个种姓等级分明的社会,尊严往往是农民作出种植选择时最先考虑的问题。
所有这些因素都为种植经济作物带来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理性优先考虑必定不是预期收益最大化,而是风险最小化。印度农民显然作出了类似选择。
第2个回答 2015-11-02
印度的农作物品种高度单一,平时只有很少选择。很多造访印度的游客都对此极为不适。从统计数字来看,印度有超过七成的土地种植着水稻与小麦,可是它们的产值只占印度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虽然印度种植粮食已经有千百年历史,但效率一直不高。客观来看,印度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耕作一般一年一熟,无法与中国相比。
经济学家为此提出另一个问题。既然印度大多数土地上,农民种植粮食只获得很少的回报,他们为何不改种经济作物?在不改变耕地面积的情况下提高农民收入。事实上,过去几十年,印度种植水稻、小麦的耕地面积从未减少。莫非印度农民真的不理性?
印度农业经济学家高维尔(Richa Govil)近日撰文研究了这个问题。她列举了八个理由,来支持印度农民不肯转向经济作物的选择决定,揭示出印度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第一,印度的粮食作物有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格,而经济作物没有。虽然经济作物可能比粮食作物有更高的收益,但农民必须承受更多的市场风险。第二,蔬菜、水果更容易受到不利天气的影响。有些地方的政府为有些作物提供了针对不利天气的“保险”。但这似乎有些超出农民的理解能力。农民们只是简单地选择不种。第三,蔬菜、水果等需要农民投入更多精力,印度农民不愿意选择需要更多精力投入的作物。第四,销售新鲜蔬果需要有比较成熟的农贸市场作为支撑,这一条件在印度完全不具备。印度的普通民众也远没有养成吃新鲜蔬果的生活习惯。第五,由于物流系统的落后,难以实现蔬果在整个印度范围内的高效匹配。第六,印度缺乏物流配送和保鲜技术,人们习惯咖喱的烹饪方式,对食材的新鲜少有要求。这导致新鲜蔬果损耗严重。第七,印度人常将粮食作物作为一种金融资产。由于粮食作物相对容易保存,所以它常常被作为储蓄资产。最后,印度人觉得种植粮食更有尊严。种植粮食,可以开着一辆装满粮食的车来进行交易。
所有这些因素都为种植经济作物带来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风险。斯科特在研究东南亚农民的行为时,曾说过一个比喻,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农民,就像时时处于齐颈深的水里,任何一点浪头都会让他们淹死。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理性优先考虑必定不是预期收益最大化,而是风险最小化。印度农民显然作出了类似选择。
高维尔的研究提醒我们,思考印度农业问题必须有一个全局性的视野。除了以上这些原因,更深地看,更是印度农民的收入太低,无法承受一点点的市场风险。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使得印度农业呈现出如此的面貌。
要使得印度农业作出改变,转而更多生产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作物需要更多的耐心,更高的技术,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成熟的市场环境。印度是否已经做好出口葡萄之类经济作物的准备,答案恐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