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牌楼的斗拱等构件有哪些

如题所述

石雕牌楼的建造上,山于各种材料本身的属性不同,故会很少会选择使用木料或者砖料的,大多采用石料建造而成,因此徽州地域内的石雕牌楼居多。其主要的构造由立柱、夹柱石、横梁、额坊、楼等几部分组成整个牌坊的主结构,同时还装饰有雀替、题字牌、龙凤牌、花板、斗拱、吻兽等构件。

夹柱石

石雕牌楼的夹柱石一般置于立柱的前后位置,在每根柱子的最底部,其目的是为了支撑、加强柱子的坚固性,使其不易倒塌,它们有的被装饰为优美简单的曲线形或卷云形,其上刻有日月盘、形状似像鼻状的卷云,一般称其为“日月卷象鼻格浆腿”;有的被装饰为鼓形,曲线与圆形石鼓结合的恰到好处,称“抱鼓石”;有的被装饰为卷云形,还有的雕为石雕狮子状,多数采用蹲着的对狮。所示分别为曲线形、抱鼓石和石狮的不同形式的夹柱石。

丰富的形式变化使得刚性的石头建筑显的柔和有韵味,同时增加了牌坊的装饰性和宏大凝重的气势。三间以上的牌坊,通常称中间为明间,左右两边为次间,主次间的夹柱石也会有所不同。胡文光刺史石雕牌楼中,石狮呈现向前方俯冲状,置于牌坊明间夹柱石上,在夹柱石上,以回形纹与卷草纹,纹案丰富精美。牌坊的次间夹柱石则为卷云状的“日月卷象格浆腿”。

立柱与额坊

作为支撑石雕牌楼的立柱部分,徽州石雕牌楼立柱形式在明朝时期多为抹角形式的八角柱,到了清朝时期,基本不见抹角的柱子,结构简洁,多为方柱,无需过多雕饰,偶尔饰以简单的纹样,非常朴素大方,烘托出整个石雕牌楼的舒展挺拔。如歙县黄氏贞节牌坊,劲拔的方柱上浅刻着锦纹纹样和回形纹样,梁坊上刻有云纹如意箍头和锦袱,整个形式大气工整,线刻的方圆、粗细对比明显,极富有形式感。横梁将每根立柱之间的距离连接起来,梁的上方由石板承接,这些石板通常称为坊,有大额枋、小额坊等之分。早期的额坊为简单的矩形式,明末清初时,额坊开始出现了月梁形式,梁身向下弯,量略微拱起,由于像粗短的冬瓜,称为“冬瓜梁”。牌坊的梁坊与立柱共同组成牌坊的主体。由于梁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常也成为石雕牌楼建筑的视觉中心,梁坊上的雕刻一般较为细腻明朗,蕴藏着温馨柔和的美感。

雀替

在梁坊的下部分与立柱连接交叉的部位,有防止因横梁过度承重断裂而置的构件,因其像张开的翅膀,同时替梁坊承载一定的负重,称为雀替,雀替在石雕牌楼建筑中起到加固和装饰作用。徽州牌坊的雀替一般起装饰的作用。有的雕刻为曲线形,弧形线流转生动,旋律产生松紧变化;有的也雕刻成三角形状等,雕刻简洁婉约,雕工圆熟,布局小巧,整体美观舒适。后期雀替由最初的结构功能发展为向装饰物而转变,又简约变繁缛、由粗糙到细巧,最后变成石雕牌楼的装饰部件。

匾额

石雕牌楼额坊的匾额上刻有题字,称作“题”,即为题字牌,题字牌的重要性往往体现在标志性和纪念性的牌坊中,牌匾上的题字集书法艺术与雕刻艺术于一体,付之于石材本身的天然颜色,形成相互协调统一的色调,以凝练的书法和流畅的雕工,构成整个牌坊的视觉形象中心。有的牌坊因其开间数会有多处题字,如在明间楼顶下的龙凤牌题字,上下额坊的题字,次间边楼的题字等等。题字牌的名字通常直接代表了牌坊的类型,如“节孝”坊、“孝子”坊、“乐善好施”坊等等。功德石雕牌楼一般会将表彰对象的姓名或官名来作为牌坊的名字,如许国“大学士”坊中,四面额坊上分别题有“大学士”三个字,用楷书题刻的显赫的“恩荣”牌匾,显示了皇帝赐予的荣耀,在“恩荣”二字旁镶嵌着双龙雕刻,龙凤环绕的题刻称为龙凤牌。前后两面的中额坊上分别题有楷书字样的“先学后臣”和“上台元老”,坊上的字出自书坛泰斗董其昌手笔,字体端庄工整,凝重雄浑。

花板

石雕牌楼的花板位于主楼匾额的两旁,在多开间的牌坊上,主要用来丰富牌坊的形象,起到装饰作用,衬托牌匾,有的花板还会雕刻成镂空板,主要目的是通过其镂空的特性来减小风的阻力,保证牌坊的稳固。

斗拱

斗拱通常作为楼顶与柱坊的过渡构件而存在,呈层层出跳的弓形于左右对称形式出现在牌坊顶部,有保持整体稳定和装饰美化的功用。

楼与吻兽

石雕牌楼的楼建在额坊的上部,一般有屋顶,主要有悬山式、歇山式和庑殿顶的形式。其明显的屋顶上有的会雕刻有吻兽做装饰,吻兽的比例协调,极具动势美。如西递村的胡文光刺史牌坊,楼的左右两侧及顶端以向上起翘的飞檐式雕刻,檐头饰以鳌鱼吻兽。鳌鱼的触须呈现波浪形,集装饰和避雷功能于一体,造型生动优美,极富有形式美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