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菌袋成品率不高的表现、原因及处理办法介绍如下。
(1)菌种不萌发
正常情况下银耳接种经发菌培养3~4天后,菌丝就开始萌发定植,在穴口上可以看到白色芒状菌丝形成圆形、伸展到胶布边。但也有出现菌种在穴内不吃料不定植。原因分析有:
①基质酸败。揭开穴口胶布检查,原菌种块表面长有白色新生菌丝,而培养料不见菌丝。这说明菌种正常,主要是培养料问题。取袋内培养料闻有酒糟酸味,用广谱试纸进行测试pH为4以下,证实基料过酸。原因或配料装袋时间拖延,或灭菌上温时间过迟,袋内发酵微生物繁殖加快,导致培养基酸败;也有的因培养基含水量过高,菌种湿浸,菌丝无法定植。
②接种失误。表现为接种块表层萎缩,多因接种器过酒精灯火焰时,操作速度缓慢;且连续接种,接种器过分灼热,温度超过30℃使菌种被烧死;或因发菌叠袋过密,通风不良,气温、袋温、菌温,“三温”聚集,引起烧菌而死;也有的是培养基水分过分偏干,加上接种穴打得太浅,胶布贴封不密,使菌种处于干燥环境中枯萎。
③种质低劣。常因菌种传代繁殖次数过多,或因菌龄过长老化,也可能因育种期间受高温伤害,致使菌丝失去活力。
(2)菌体退灰
菌袋经过培养后,开头菌丝生长白色,并分泌黑色素,逐渐变黑,生长正常。但中途菌袋内发现黑色菌丝逐步消退,变为白色稀疏丝状。这种现象与耳友菌丝失活有关,俗称退灰。主要原因可能是菌种长期使用基内分离,并无限度地扩延传代繁殖;或因冬季育种和保种过程较长时间处于低温,致使耳友菌丝在不适环境中逐渐衰退。如果是出现在早春栽培,经集袋加温发菌培养后菌丝容易正常,但转入菌丝发育期,出现长速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这叫“停菌”。主要原因是培养室温度偏低,不适耳友菌丝的生长发育。此种现象一经调节室温在25~26℃,培养3~4天后,菌丝可恢复正常生长,这属培养温度失控。两者性质完全不同,退灰系种质变化不好挽回,而后者经调温后可恢复正常生长。
(3)菌袋污染
在菌袋基料表层出现白、黄、红、绿、黑等颜色,此类均为杂菌污染。菌袋污染原因:
①灭菌不彻底。常因工作人员不遵循操作规程,开头温度达标,而中间擅离岗位,温度下降,虽然灭菌时间达到要求,但积温未达要求,造成灭菌不彻底,给潜伏在原料上的杂菌有存活条件,导致发菌时复活繁殖。
②操作失误。发现在穴口四周污染,主要是接种室消毒不彻底,在接种时未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或因制袋操作过程袋面薄膜刺破等,致使杂菌有孔可入。
③菌种不纯。常用菌种中混有放射菌,俗称杨梅霜杆菌,或在菌种扩繁中没认真检查,尤其是绿霉菌丝,开头与银耳菌丝色泽近似,稍有疏忽就蒙混过关,亦随着银耳菌丝生长潜伏下来,在发菌培养时发作,致使菌袋污染。
④环境欠佳。发菌室周围环境不卫生,清残消毒处理不好,蚊虫飞入室内传带各种霉菌;或因室内漏水菌袋淋湿等,都会造成杂菌污染。
(4)处理办法
经检查发现菌袋有问题应认真进行如下处理:
①立即隔离。将有问题或怀疑的菌袋尽快从培养室内搬出,隔离另处,以防传播,并区别不同病状进行堆放,便于针对性处理。
②认真判断。对受杂菌污染的菌袋,其表现的各种颜色,可以一眼看出,对中途退灰、停菌的菌袋,需经加温培养观察变化,认定性质后处理。
③套袋复制。因操作失误或菌种有问题引起的菌袋污染,可采用新的栽培袋逐袋套入,然后重新扎口、打穴、封口、灭菌、冷却后再接入菌种进行培养。
④处理混用。因基质酸败和污染而不成品的菌袋采取割破薄膜取料,置于水泥坪上,并按料量加入2%石灰拌匀后集堆,闷24小时后,摊开让阳光暴晒至干。由于这些原料在营养上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在下一次制袋时,按1/3掺入新料中用于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