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君王的儿子都能当王爷吗,为何有的只能当上贝子?

为何有的只能当上贝子?

其实这个制度主要是皇帝为了避免发生夺权的事情发生,以此来限制了成为王爷的数量,一般只有出身背景很好,为朝廷办事很成功才可以获得王爷的爵位,当然有时候也是要一定的运气,不过有时候即使为朝廷办事很成功,也不一定可以得到王爷的爵位,只可以当一个贝子。

清朝建国初期,因为战争比较多,一般皇上的儿子都是通过战功来获得王爷的爵位,之后,清朝的皇帝为了鉴见明朝的发展历史,清朝发现明朝的亲王、王爷太多,造成后期的政权十分不稳定,国家的安全也岌岌可危,而且对国家财政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造成影响,清朝的皇帝就设立了《大清会典》,里面概述了清朝宗室爵位共分为12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其中皇子、皇孙的封赏按照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由上到下逐步封赏,当然这个封赏也是按照他们对清朝的贡献,起初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战功进行封赏,也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在清朝进入和平时期后,这就更加困难了,不仅需要他们的背景,而且还需要他们对清朝的贡献,才有机会封赏,如果没有背景或者没有贡献,那么他们就只可能是一个贝子或者什么都没有封。

在皇宫中,如果没有爵位,在与其他皇子比是地位很低下的,还有一些没有背景又没有人教育的皇子,在宫中可以说是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各方面都不如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5
清朝皇帝儿子的地位,为何有的能够成为王爷,而有的只能成为贝子
在我们观念里,皇帝的儿子中除去继承皇位的,其他应该是平等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除去一个皇帝,其他的都应该是王爷。而在清朝以前也的确是如此做的,然而到了清朝的时候却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样都是皇子,但是有的能够成为王爷,而有的只能成为贝子。
那么为何要如此做呢?其实是大有深意。在明朝的时候,只要是皇帝儿子一般都是王爷。而这种看似公平,则是带有很大的隐患。由于身份地位的相等,则是容易出现彼此之间抗争,互相制肘的事情。
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则是十分不利于管理的。而清朝刚建立的时候,也是效仿了明朝的做法。然而不久之后弊端也是显露出来。多尔衮发现这个问题后,则是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便出现了身份地位的不等。
换句话说就是,就算是同样都是皇帝的儿子也是有区别的。而这就是身份地位的区别。最初的时候皇子一般都是贝勒爷,贝子。而王爷则是拥有更高的地位。然而想要成为王爷也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清朝的时候皇子想要成为王爷则是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条路就是被父皇宠爱,而这条路也是最为简单,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得到皇帝的宠爱。于是便出现了第二条路,那就是依靠功劳。其实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激励机制。
只要你足够勇猛,愿意建功立业,那么你就有可能成为王爷。而王爷和贝勒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古代十分注重等级制度,不管对方是不是你兄长,只要他的爵位比你高,那么你就必须给他行礼。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对皇子进行激励。而且除此之外,则是更好的皇子进行管教。毕竟皇子可不是一般人,他们可是皇帝的儿子。但是只要有王爷和贝勒的区别,就很容易进行管理。彼此之间也很难形成掣肘关系。
都说皇家最为无情,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帝王之家的亲情是最为淡薄的,虽说都是皇子,但是彼此身份也有贵贱之分。那些母亲地位比较高的皇子,则是很容易被欺负。而这些皇子为了不让自己受欺负,要么选择依靠其他皇子,要么则是依靠功勋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不光如此,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兄弟相残的事情更是有不少。比如清朝的九子夺嫡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身份的差异才更好管理,也为了更好激励皇子,所以就算同样是皇帝儿子,有的人能成为王爷,而有的只能当贝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28
这件事情是和血缘关系以及自己家族的实力有关系的,并不是所有君王的儿子都能当王爷,还要考虑出身问题以及血统是否纯正的问题
第3个回答  2019-10-26
皇帝的儿子也不是个个能力超群也有几个禄禄无为的,有能力的人就可以封为王爷,没有能力的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这种人封为贝子
第4个回答  2019-10-25
清朝皇帝的儿子不一定能当上王爷,能力不足的最后也就封个贝子,比如康熙的儿子里,能力较强的封亲王、郡王,能力较差的封贝勒哦、贝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