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后期开始出现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如题所述

危机一是人口危机,自从康熙的“盛世兹丁,永不加赋”和雍正的“摊丁入亩”等刺激人口增长政策以来,社会人口暴增,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核心经济模式的中国来说,人口已经相对过剩。简单经济模式有限的容纳能力,和迅速暴增的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这是各种社会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

危机二是社会财富分配危机,到乾隆后期,清朝立国已经一百多年了,集权社会必然的社会财富集中的问题日益显现。大量在康乾盛世创造的财富,受权力集中的影响,大规模向权力集中点集中,这就使得社会财富分配差异日益增大,不患寡而患不均,日益扩大的财富差异,成为了社会不同阶层矛盾的根源。

危机三是货币危机,在乾隆后期,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已经无法忍受在茶叶,丝绸,瓷器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大规模贸易顺差地位的状况。在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失败后,英国开始尝试使用鸦片来扭转自身的贸易逆差状况。当时中国的银-铜钱的货币体制,在白银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将受到严重的冲击,产生巨大的通货膨胀问题。而巨大的通货膨胀将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造成近乎毁灭性的经济打击。在通货膨胀中破产的农民,将会成为各种严重社会问题的根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14
乾隆是高明的军事家,抓住时机一举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又是资深的收藏家,他觊觎大臣家的两块玉石而下令抄家。他还是伟大的旅行家,多次南巡;还是出色的射手和猎人,马上功夫一流。这一切都为他的政治家身份锦上添花,不可能有任何一个角色超越政治家喧宾夺主。

日光底下无新事。中国的封建历史漫长,无非是王朝的更迭而已。谈到国史,国人总会津津乐道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所谓盛世,无非是两个乱世之间的高峰,在漫长的封建专制历史中,也只是昙花一现。

“传记家的本分不是赞美,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披露事实。”《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书中呈现的史实,很可能颠覆我们对盛世的幻觉和理解。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历史的高峰,同时也是衰败的序幕、挽歌的前奏。历史的荒谬和诡异,隐藏在史实之中,史实只有一种,历史学家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但史实却有多种可能。《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残忍而冷静地揭开了康乾盛世的表象,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背后,则是悄悄逼近的危机重重。

在探讨乾隆盛世危机之前,我们不妨依据《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为乾隆画一幅工笔肖像。

乾隆,本名弘历,姓爱新觉罗,庙号清高宗,身高1.66米左右,却把封建王朝推向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他有81.25%的满族血统、6.25%的蒙古族血统和12.5%的汉族血统,民间传说乾隆是海宁陈氏的后代,实属荒诞不经。他不喜饮酒,平生饮酒不过数杯。他一生写了几万首诗,不以“酒”字入诗,也从不暴饮暴食。事实上,如果乾隆没有超强的自制力,也难以开创大清版图的伟业。他并不风流,相当重礼法,感情也比较专一。风流多情乃至好色,似乎是皇帝的专权和专利,相反乾隆和这并不沾边。民间的乾隆形象,自然是各种社会心理的投射。他是历史上罕见的精明、严苛的皇帝,竭力推崇皇权威严,严惩贪官污吏,断然不会有电视剧中被刘墉捉弄、开玩笑的情形出现。乾隆时期的大臣,即使贵为一品或皇族,见了皇帝也如同老鼠见了猫。书中乾隆为了消除朋党,将三朝老臣张廷玉玩弄于股掌。原来乾隆时期是清代诛杀大臣最多的时期,好多大臣忧惧而死。乾隆有多种性格。他富于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泪;他有时又像野兽一样野蛮,任战争中进行种族灭绝。

乾隆25岁登基,终身职业就是皇帝(最后3年是太上皇)。他还有多种身份,扮演多个角色。他是高明的军事家,抓住时机一举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又是资深的收藏家,他觊觎大臣家的两块玉石而下令抄家。他还是伟大的旅行家,多次南巡;还是出色的射手和猎人,马上功夫一流。这一切都为他的政治家身份锦上添花,不可能有任何一个角色超越政治家喧宾夺主。他精通藏语和蒙古语。到了晚年,甚至凌晨3时就起床上早朝,出现皇帝等大臣的场景。总之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清的江山永固。

看得出张宏杰在写这本乾隆的传记时,有意消除民间传说、野史、电视剧对乾隆的“戏说”和“伪饰”,还原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封建帝王的真面目。

了解了弘历这个人,才会懂得乾隆皇帝的作为和心理;了解了乾隆皇帝,才会洞察乾隆盛世背后的危机(诸如错过工业文明,无法解决人口压力)。我以为,要理解乾隆盛世藏匿的危机,大兴文字狱是一个切入口。

故宫博物院所辑《清代文字狱档》史料,共选录65个案例,其中大多数发生在乾隆时期。乾隆一朝的文字狱总数达130起以上,定罪拟刑甚为恐怖,最常见的是比附“十恶”大罪之二的“谋大逆”律条,“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正犯处以极刑(凌迟),家属连坐。

自诩为“明君”的乾隆尽管早期释放了一批雍正时期的文字狱政治犯,但他制造的文字狱案更为骇人听闻。山西秀才冯起炎欲娶二表妹,理学家尹嘉铨为父亲求名誉,这样的上书,最初给人滑稽、荒唐之感,后来却演变为残酷无比的文字狱。乾隆焚书之过,甚于秦始皇。他为何发疯一般进行文化钳制?为了防范农民起义,消除汉族的民族记忆,更好地奴役天下百姓。文字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举措,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见识:“顷读《清代文字狱档》第八本,见有山西秀才欲娶二表妹不得,乃上书乾隆,请其出力,结果几乎杀头。真像明清之际的佳人才子小说,惜结末大不相同耳。清时,许多中国人似并不悟自己之为奴,一叹。”

封闭,自满,再加上大兴文字狱,人人自危,社会活力丧失,民众的创造力丧失,科技发明与这块土地渐行渐远。1793年,英国的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以他者的眼光打量这个充满神话的庞大帝王,马上发现大堆问题。胆小、冷漠、自私的民族性格是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就现政权(满清)而言,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当工业文明的机器引擎轰鸣之时,大清帝国却慢慢被鸦片所腐蚀。马戛尔尼的使团看到大清的军队武器装备低下,组织和战斗能力令人怀疑。乾隆去世41年后,当年曾受过他接见的英国人小斯当东推动英国议会通过了发动鸦片战争的提案,掀开了中国百年耻辱史的序幕。

一个封闭的王朝已经埋下了备遭列强凌辱的种子,不能说完全是乾隆之过,但个中的原因发人深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