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的原理是什么?地震预警时间能否在未来延长?

如题所述

地震预警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其实就是地震发生之前会在地下产生地震波,然后地震预警中心就会收到地震波的信号,然后再向民众发出预警信号。从目前世界上的技术来看,想要让地震预警时间延长在现在还是非常困难的事,但这不代表以后的科技不能实现。因为地震波的速度是每秒3.5公里,而电波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电波和地震波分布速度之间的时间差用于地震预警。

地震发生的地震波有什么区别?

地震的传播形式是波的形式。地震波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首先到达震中,但纵波的优势就是地震强度较弱,几乎不会对人和建筑产生什么损害。横波通常在到达震中后10-30秒到达。但是横波破坏性很大,是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

地震预报要满足什么要求?

准确的地震预报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因素,即震中的具体位置、震级和时间。必须在地震前预测这些要素。在这些要求中,根据目前人类对地震的理解,很难满足准确地震预测的要求。总之,地震预报要先于地震,地震预警要晚于地震;当然,减灾在预测地震方面的效果也更大。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为减轻地震灾害而采取的措施,应由地震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地震能够准确预测出来吗?

目前来说并不行,普通的地震预测不仅仅是预测未发生的地震,还包括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一样。天气预报考虑到对产生的气旋、台风和其他可能导致天气影响的因素的预测。根据这些因素,科学计算可以预测时间对不同地点的影响。这同样适用于预测地震,这就是为什么地震无法预测,但可以发出警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08

一个完整的地震周期包括应力积聚期和应力释放期。地震是应力释放的过程,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对于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很难对它进行研究,因为时刻都在变化着,而且很难找到规律。但是地震发生前的应力积累过程是一个稳定的有规律的状态,这是一个可以进行研究的系统。就像找油一样,油气运移的过程很难进行研究,地质学研究的主要是圈闭,油气积聚后的稳定系统。



对于一个系统,可以用一组可观察变量和可控制变量构成的系统来描述它。可观察变量是主体从客体接收到信息,以及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可控制变量是主体传递给客体的信息,以及施加于客体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可观察变量人们对客体进行观测,了解客体的存在及其变化,认识客体。通过可控制变量,人们对客体实行控制,创造使客体变化的条件,改造客体。

对于地震这个客体,我们的可控制变量为零,可观察变量也少得可怜。虽然说地震前,由于地壳应力的高度集中,地下异常现象很多。但是,现今我们无法观测到位于地下深处的这些现象,而这些携带应力变化的信息也无法准确的传递到地面来,十几公里的地壳传递过程的干扰,使得信噪比极低。

一个信噪比极低的信息传递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根据这有限的信息量给出的推测也是非常不可信的的。所以,民间动物异象、水井干枯之类的传言可信度都很低。和瞎蒙一样,运气好的话,几千次也能蒙对一次。

在现今的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内,客体的可观察变量和可控制变量都受到人们生产水平和实践手段的限制,这种限制也影响到人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震都是不可预测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客观可观察变量和可控制变量的数目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可观察变量和可控制变量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每一个划时代进展都跟开拓一批新的可观察量和可控制量有关。光谱分析技术的发明使天体物质的组成成为了可观察变量,促进了天体物理和天体化学的产生。高能加速器的出现,让微观世界的控制范围加大了,催生了基本粒子理论。

如果未来在对于地下应力的监测方面能有突破性的发展,我相信对于地震的认识会越来越明晰。甚至,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控制地下某处应力的积累或释放,达到控制地震的效果。到时地震的能量就可以和核能一样造福人类。

第2个回答  2022-06-06
就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对电波进行预警,就能够直接接收到信号。如果科技技术比较发达的话,那么确实可以实现延长,而且也可以让接收信号的速度更快一些。
第3个回答  2022-06-06
地震的传播速度和平时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就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在未来肯定是可以延长的,因为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
第4个回答  2022-06-06
这个是根据地球的运动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来进行预测的,在未来能够延长而且会很好的效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