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活字印刷没有取代雕版,而是坐了“冷板凳”呢?

活字印刷明明就比雕版更加便捷,为何使用的人那么少呢?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很早就有了,活字印刷术要晚出现好多年。虽然活字印刷术好用省空间,但是却依旧未能得到普及。我觉得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雕版印刷有着它自己的优势,它可以打字也能画图,做到图文并茂。而活字印刷却不能,它虽然打字很快但是给不了读者图画的面貌,就拿水浒的一百零八将来说,很多人看着书就很想有一个人物的画像在旁边,这样更能加深读者对于人物的印象,但是这个东西却是活字印刷做不到的,因此它只能坐冷板凳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古代汉字微象形字而象形字是需要大量的字模,这也就意味着活字印刷你要再开始前准备很多的字,这样对于很多人来说前期投入是非常大,它投入到越大到后面的收费就会越高,这无形之中就减少了人们对于活字印刷本的需求,需求少了,厂家自然也就不会用这种机器了。


第三点就是活字印刷术它对于使用者门槛较高。汉字的印刷是省版不省工,工人需要经常的操作才能跟的上速度,因为他要在这么多字里面找出想对应的字,还有就是印刷的人要懂得这个字,总不可能叫一个文盲上去印刷吧,而对于书生来书用的工价会比较高,但是雕版却不一样,雕版只要有版在这里就是小孩子也会操作,它对于工人没有太大的要求,所以这也成为了限制活字印刷术发展的原因。所以硕有的好东西没适应时代的脚步也还是会被时代给遗弃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可以说是互有优劣。雕版比活字强的地方:制版之后可以长期保存,需要了就拿出来印,因此能够一次制版多次印刷。历史上甚至有从宋代用到明代的“三朝递修版”。

当然,保存好几百年的印版,印出书来效果就不敢恭维了,但只要不太讲究,终究还是能用的。不像活字印刷,先要刻制大量活字以供拼版印刷,印完了要拆版,再印还要重新排版,其实并不省钱省力。

印刷简单,对工人要求低。如楼上同志所说,工人甚至不用认识字,会刷墨、展纸,就能上手。雕版的版面平整,印出来的字墨色浓淡比较一致,年久开裂缩涨的大花脸版另说。雕版因为是在薄纸上写好以后上版,文字风格是统一的,间隔、行气也都比较规整。大规模生产使用的活字往往出自多人之手,写刻风格不统一,排版也容易歪歪扭扭,排倒了字也不罕见。

活字比雕版强的地方:活字印完一套书甚至一卷书之后可以拆版,用于下一套/下一卷书。一套活字可以用来印多种图书,尤其适合印大部头的著作。一套活字中有个别损毁、变形的,补刻即可,影响不大;相反,雕版年深日久容易开裂变形,直接影响图书印刷质量。

活字拆散之后占用空间小,收存较为容易,雕版是一大堆木版,收藏很占空间,还得防蛀、防火、防裂。近代以来活字印刷逐渐压倒雕版印刷,第一是出版产业规模越来越大,雕版这种纯手工工艺已经不能适应对速度的要求。

其次,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成果之一,就是活字制造的机器化,当活字可以通过铸模冲压批量制造出来,其成本就变得甚为低廉,符合工业时代的生产要求。

第2个回答  2019-07-28
主要是中国历史上活字印刷没有取代雕版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推广受到了阻碍吧。毕竟新兴事物的出现并不可能完全取代老事物,需要一个过程。
第3个回答  2019-07-27
我觉得是因为在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阻碍吧,导致历史上的活字印刷始终没有去带雕版印刷。
第4个回答  2019-07-28
其实在我看来,活字印刷术虽然有着很多的优点,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局限性很高的技术,一般来说,想要非常的普及,去广泛的使用时很难的事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