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是怎么从高地之争发展成为战役的

如题所述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众所周知,这首歌名叫《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中的主题歌。《上甘岭》仅仅是这场战役中的一个局部反映,从史实的角度来说,这场持续43天的战役,美军、韩军及所谓的联合国军直接投入兵力6万余人,我军也投入5万余人,如果加上炮兵、空军等那就更多了。这场规模空前创造了许多战争之最的纷争是如何从最初的小规模战斗发展成为一场大的战役的呢?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经过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一场激烈争夺战,名扬天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使得上甘岭成为一座丰碑!
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十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
"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2米。
志愿军防守部队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坚决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
整个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0月14日至10月20日,我志愿军第15军先后投入21个连队同敌人反复争夺表面阵地。
第二阶段:从10月21日至10月29日,我志愿军第15军的前沿部队在敌人占领表面阵地的情况下,退守坑道,双方以坑道口为斗争焦点。
第三阶段:从10月30日至11月25日,我志愿军以第12军集中力量反击,夺回上甘岭表面阵地,并一再打退敌人反扑。最后,敌方夺取上甘岭的计划被粉碎。
战史上一般就把11月25日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结束之日。
上甘岭战役兵员伤亡情况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先后打退敌人900次的进攻。
“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
志愿军伤亡 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
“联合国军”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确实是个可怕的数字。过去美国人认为他们在战争中最高伤亡率是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璜岛战役,但也只有32.6%。血肉横飞的场面,在上甘岭战役中司空见惯。
美国在抗美援朝中为什么把"上甘岭"称为"伤心岭"
实际上是上甘岭的851高地被称为“伤心岭(Heartbreak Ridge)””。 上甘岭的7731高地被称为“血岭(Bloody Ridge)”。
美军在7731高地和851高地的进攻中,损失惨重而毫无收获,使这两个高地被形象地称为“血岭”和“伤心岭”。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异常沮丧地说:“在执行我国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的第一任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与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
张嵩山谈上甘岭。最令张嵩山耿耿于怀的是,许多作品不知道上甘岭为战役而称之为战斗。齐德学少将解释道,上甘岭作战已完全构成了战役规模,主要表现在双方兵力火力规模和指挥层次上,只是这两个方面都是逐步发展形成的,并非作战伊始便如此。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朝鲜半岛仍然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之一。了解那场战役的人却似乎越来越少。那场战争中所展现的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应是我们永恒的财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