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各部分的名称

太急了!
要图!

您好:
眼球由眼球壁及其内容物所组成。
眼球:分为眼球壁及内容物。
1.眼球壁:分为外膜(纤维膜)、中膜(血管膜)、内膜(视网膜)。
外膜(纤维膜):分为角膜和巩膜。
中膜(血管膜):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分为虹膜部、睫状体部、视部。
2.内容物:分为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2
眼球分为
一 眼球壁 1 外层 :角膜、巩膜、角膜缘、前房角
2 中层:虹膜 、睫状体、脉络膜、
3 内层 :视网膜
二 眼球内容物 1 放水 2 晶状体 3玻璃体
第2个回答  2009-07-13
像原理,外界物体通过照相机镜头中的凸透镜在底片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像。

师:(放投影片:《视觉成因示意图》)这是一幅视觉的成因示意图,你们看眼睛像什么?

生:照相机。(齐)

师:眼睛的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有什么作用?哪个部分相当于底片,它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作用是成像,视网膜相当于底片,作用是感光。

师:既然眼睛看东西的过程很像照相机成像,那么请大家结合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结合下面三道思考题,分组讨论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全过程的?

投影:思考题:

1.在没有光的情况下,你能看见周围的物体吗?

2.外界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晶状体后会怎样?成像在什么地方?

3.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后,是谁"报告"给大脑的?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学生非常投入,讨论气氛浓)

师:谁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师放投影片《眼睛成像示意图》,学生争先发言)

生: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无法看见物体。(用手捂住眼睛说)

生:外界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物体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睛,通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连接视网膜的神经把这些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花。

生: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反射别的物体的光,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的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请大家看眼球的模型(演示蜡烛在眼球模型上成像)。谁能上台来像讲解员一样讲述眼睛看物体的过程。

生:(学生指点模型讲解)蜡烛发出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神经把蜡烛成像的光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蜡烛。

师:讲解的很好。综上所述,眼睛所以能看到周围的各种物体,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生:眼球内有成像的构造。

生:眼睛可以成像。

生:必须有光。

(二)近视眼的形成与预防师:我们已经明白了视觉的成因(板书),那么你们还想探究些什么问题?

生:眼睛为什么既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又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生:外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立的像,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正立的?

生: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师:首先我们做一个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看看通过这个实验能否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这个实验分三步。(教师演示并讲解实验步骤,学生分组实验)

第一步:观察实验器材,选择凸度较大的透镜做实验,点燃蜡烛并使蜡烛光透过凸透镜,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如果没有问题,现在开始分组实验。(没有问题,学生四人一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每组的纸屏上都出现了蜡烛火焰清晰的倒像,大家讨论并回答这个实验中,实验器材相当于眼睛的哪几个部分?哪个部分相当于眼睛看到的物体?(学生讨论)

师:请具体回答。

生:凸透镜和纸屏成像的结构像眼睛的结构。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纸屏相当于视网膜,蜡烛相当于眼睛看到的物体。

第二步:使物体离凸透镜(晶状体)远一点(教师将蜡烛向外移约10厘米),再观察纸屏(视网膜)上的像有什么变化?注意:实验中,"晶状体"和"视网膜"位置不能移动。(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生:"视网膜"上的像变模糊了。

第三步:将原凸透镜换用成凸度较小的一个凸透镜再做实验,结果怎样?注意:蜡烛、纸屏、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能移动,只是调换了凸透镜。(学生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生:"视网膜"上的像又变清晰了。

师:想一想,为什么?请大家再把这个实验重复做一次,看看你从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生:凸透镜的凸度发生变化,像也发生了变化。

师: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凸透镜表示什么?

生:晶状体。

师:凸透镜的凸度变化表示着谁的变化?

生:眼睛晶状体凸度的变化。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明白了什么?你可以推想到什么?

生:人眼睛的晶状体凸度是可以变化的。

生:晶状体凸度变大,人能看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凸度变小,人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生:近视眼晶状体凸度一定很大。

师:刚才几个同学猜得很好,人眼睛的晶状体的凸度是可以变化的。它虽不能像凸度是可以变化的。它虽不能像凸透镜成像那样调换透镜,但它可以直接改变晶状体的凸度,使人看清物体。秘密在哪儿呢?

师:我们再做一个实验,请大家把自己准备好的小气球拿出来(已充气),用大拇指和食指分别压在气球的两端,这就是秘密。原来,人的晶状体两端有肌肉,叫睫状肌。现在我把手里拿的气球看作晶状体,手指看作睫状肌。用力压气球,会怎样呢?

生:当手指压气球时,气球的凸度变大,也就是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的凸度变大。

生:当手指放松时,气球的凸度变小,也就是睫状肌舒张时,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生:晶状体凸度变大时,人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生:晶状体凸度变小时,人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师:这几位同学基本上正确描述了人看清物体的过程。

师:现在需要同学们长时间地看书,也就是看近处物体。(学生手一直用力压着气球,持续2-3分钟后)

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自己手指的感受。

生:发酸。

生:发硬。

生:手指感到疲劳。

师:那么我们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时,眼睛的晶状会不会疲劳呢?如果长期使晶状体疲劳,那晶状体还会不会恢复原状呢?我们知道,橡皮筋拉长后长时间不放松是不能恢复原状的。请大家思考: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生: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凸度总是比较大,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日子久了,肌肉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再看远处的物体时肌肉不能放松,晶状体凸度不能变小,成像就会模糊,这就形成了近视眼。

生:一个人总是看近处物体,晶状体凸度总是比较大,两端肌肉总处于收缩状态,时间各行其是了就会疲劳,不能恢复原状,晶状体凸度不会变小,远处所成的像不能正好成在视网膜上,物体看起来不清晰,这就成了近视眼。

师:上面的同学回答的对不对呢?请看录像《视觉成因》《近视眼的形成》。(学生观看录像)

师:看来大家的推测和科学家的研究非常接近,说明你们的推理能力在增强,今后要继续努力。

师:近视眼是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1996年的统计资料说明:小学生目前的近视率为22.78%,中学生的近视率为55.22%,其中高中生为70.34%。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近视眼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动来了许多不便,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如何预防近视眼吗?

生: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本距离保持一尺左右。

生:不要在直射的强烈阳光下或光线非常暗的地方看书写字。

生:躺卧、走路、坐车时不要看书。

生:认真做眼保健操。

生:看书约1小时要休息几分钟,向远处眺望一会儿,最好看看绿色植物。

师:希望大家说到做到,保护好眼睛,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三、巩固知识

师:(看板书)今天同学们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讨论,自己探究了眼球的构造,视觉的成因及近视眼的形成与预防,我们不仅掌握了有关眼睛的一些科学,懂得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会根据事实,运有已有的知识进行推测。希望大家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去。

这节课大家积极动脑,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问题,下面我们通过生生互动的方式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生问:猫的眼睛为什么"一日三变"生答:为了能促住老鼠,晚上瞳孔变大,眼睛看得清。

生问:眼睛不小心进了沙子,为什么会流泪?

生答:眼睛能分泌泪水,洗刷眼球,起保护作用。

生问:我想知道近视眼有没有其它类型?

生答:近视眼分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两种。

生问:从眼睛成像模型上看,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是倒立的,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正立的?

生问:昆虫的眼睛和人的眼睛一样吗?

生问:老鹰的眼睛为什么看的比人远?

生问:青蛙的眼睛为什么向外凸起?生问: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生问:眼泪为什么是咸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学习,已经解决了许多的问题,这说明你们爱科学、会学习,希望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继续发扬。还有些问题今天没有来得及解决,请同学们下去翻阅有关资料如《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全书》等,从中寻找答案。有了结果,告诉老师,好吗?

生:好!(心情愉快,兴趣盎然)

四、布置作业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小实验,请注意看老师的做法。

(教师演示做法)在自己的面前放一支蜡烛,闭上一只眼睛,用点燃的火柴从上往下垂直点蜡烛,能一次点燃蜡烛吗?大家试试?

(学生每人实验,大多数点不着)

师: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下去思考。下节课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下课。
第3个回答  2009-07-12
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巩膜、脉络膜、视网膜、
虹膜中央是瞳孔
角膜与脉络膜是一层,角膜位于前侧,可见。脉络膜位于后侧,不可见
晶状体前后分别为前房、后房,内含房水
第4个回答  2012-07-18

                  (视神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