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要详细的总结

很多人把“封建”单纯理解为区别奴隶制的一种政治制度。其实中国古代“封建”是“分封”的意思。笔者在这里想谈一些对“封建”也就是“分封”的理解。

“封建”这个词要分开看。“封”是划定国界的意思。大概方法是周天资把这块土地赐给你,然后派人在边界种上树以示这块土地是你的了。这叫做“封”。而“建”是指派国君的意思。这里又应运而生三个概念。即“天下”、“国”、“家”

古时候人分三等——贵族、庶民、奴隶。奴隶可分为六种即皂、舆、隶、僚、仆、台。庶民在商代又分为两种一是畜民一是一般庶民。所谓畜民就是非贵族的部落成员。他们是一个很尴尬的社会群体。他们属于统治部落(商)却又不是贵族。不想工作却没有工作,去工作的话又有失身份。于是都靠贵族养着所以叫畜民。而贵族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天子有天下,天在把天下封建了。于是诸侯有国,诸侯又把国封建了。于是卿大夫有家,卿大夫什么都没封建。所以士只有身。修身养性就是这么来的。

那为什么在先秦时代就非要“封建”呢?我想这和古代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是分不开的。

首先说社会形态的问题。

人是怎么来的?西方人说,是上帝造的。中国人说,是女娲捏的。科学叫说,不对!人是猿进化的。

人类之初都是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小群体当中的。生物学中叫种群。用到人身上叫部落。

所以中国之初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是由大大小小散布在华夏大地上的各个部落组成的一个邦联。

“中国”这两个字就很能说明问题。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下就这么大地方,中间那个国家叫中国。它最厉害,它四周的国家叫做藩。“藩”就是篱笆的意思。中国在哪?大概在今天河南陕西这一带。人们习惯上把这里称为中原地区。所以一统天下又叫汝主中原。南宋小朝廷只能勉强残喘在江南那一小块地方。所以只算偏安。

既然是邦联就要有一个中央政府。这个中央政府就是“中国”——各个部落中最强大的部落如夏、商、周。而各个部落作为邦联的每个成员国又都是独立的政治实体。他们名义上隶属于中央政府归中央政府管辖。却又拥有自己相对完整的国家机器和主权。也就是说大家其实都差不多但是有一个部落比较厉害所以大家一合计决定由这个部落成为“中国”组织中央政府。大家虽然都有自己的军队和人民缺打不过“中国”中国想要灭掉其他部落以至于让其彻底臣服也不可能。于是“中国”干脆来个顺水人情把天下“封建”一下,所有酋长都变成诸侯了。

但是这里也明显存在一个问题。即这种统治是建立在“中国”的绝对强势和诸侯的相对弱势的情况下的。一旦“中国”衰落而诸侯兴起。恐怕天下大乱,中原易主也就不远了。

就象商汤灭夏,把夏族赶到当时的鬼方,今天的河西走廊一带。武王伐纣后把商民一部分就近归于自己通知,另一部分顺着当时尚未开化的白令海峡跑到美周去了,当然后一种猜测只是当今的一种时髦说法而前者却是有据可查的。

西周时经历多年征战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现象各个部落的区分已经不是特别明显而南方依然是蛮夷之地,所以西周采取就地“封建”如楚、蜀等和直接委任并行的方式。既然北方已经出现民族融合那为什么周没有直接把北方全部划归自己的版图呢?我想有一下几点原因:

一、 自古就有封建的传统。

二、 虽然民族出现融合但是民族间扔有界限。统一领导不如区域自制

三、 分封有助于开阔疆域巩固边防避免西周直接面临游牧民族进扰

四、 周没有实力统治如此广阔的地区

为什么没有实力?

我们就要说第二个问题——社会生产力。

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太低在当时建立一个统一国家是完全不现实的最起码不方便统一管理。比如说福建发大水了,想要赈济百姓把官员又不能自己做主怎么办呢?打个报告吧。于是写完报告送到京里就不知道多长时间。到京里等到皇上看又不知道多长时间。皇上看了组织个讨论会又不知道多长时间等到回复下来人也基本都饿死了。所以分区自治是有它的好处的。否则按照元朝的版图中国的疆域岂不是东到太平洋;西达地中海、红海、多瑙河一线;北到北冰洋;南到中南半岛了吗?

所以万般无奈之下西周只能实行“封建”。但是周朝的统治者是聪明人他们发明了一种经济制度一配合“封建”即井田制。

全过的耕地是有数的,因为全国的人口和生产力都是有数的。于是西周把诸多因素在一起计算一下算出一个成数在分滩到诸侯国去每亩地每年都要提成这叫“贡赋”。于是不但控制了诸侯国的经济也壮大了自己实力可谓一举两得。但是人再高明总不能遇见未来西周初年的那些学者们再老谋深算也想不到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出现和井田的瓦解。于是西周“封建”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了。周朝也势必走向衰落。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悲剧。

说完天子再说诸侯。由于诸侯也存在“封建”这个问题,所以弄到最后往往尾大不掉大权旁落。但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的。而且今天人们能想明白的问题当时未必也能想明白。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强求古人因为我们比他们多了几百年的积累。

首先出问题的是鲁国。鲁国在嬉公时,由于公子季友执政,其后代称季孙氏。季友之兄庆父,叔牙之后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家都起于桓公之时所以叫“三桓”。由于卿大夫的实力过度膨胀到最后三分宫室。竟连昭公都放逐了。

最有意思的要数晋国。晋由于害怕诸子争位自献公开始公子、王孙都不被封为贵族之后到别的国家谋生。以至于让本国的卿大夫做大。赵盾的时候干脆连国君都敢杀。最后三家分晋。遥想晋文公称霸中原襄公自承父制不仅叹惋。

卿大夫为什么做大了。因为两个字“封建”因为只要卿大夫有自己的资本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势力膨胀以至于影响国君。有办法克制吗?有,就是集权。

战国之初法家思想盛极一时的原因正在于此。因为各国国君都明白自己的座位是怎么来的又或是怎么保住的。所以纷纷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确立集权体制。

最成功的要数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孝公之前秦国国君都是公。商鞅之后国君感觉兜里有钱了与是自惠王起都改称王。这当然只是推测。但是商鞅在正式上行郡县;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按亩纳租;军事上按军工受爵如此种种使秦一越成为西方大国,蚕食东方六国。

知道秦灭六国之后才终于结束了近千年的“封建”制取而带之以“郡县”制。“国”和“家”才变成今天的“国家”

但是有个问题不容忽视,秦统一之后二世而亡。

为什么?我认为问题也在“封建”上。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促而就的。所以秦国灭亡虽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残暴统治但也是因为在“封建”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情况下直接推行郡县制造成六国遗后和各地贵族普遍不满才造成“斩木为兵。揭杆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历史是给人借鉴的,所以刘邦采取了一个这种的办法——郡国并行。但刘邦也留了一手。就是只封同性王。也就是说“封建”可以,但是必须封我们老刘家的建。临终前更立下白马之盟约束群臣。

可能是刘邦没想到也可能是刘邦当时无法估计那么多更可能是刘邦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为有一个问题很明显就是诸侯服你刘邦未必就臣服于你儿子。即便是臣服于你儿子那诸侯的后代呢?

答案是否定的。权利和野心是同时膨胀的。七国之乱就是例子。虽然吴王刘濞很大程度上是被姚错逼反的但是吴国已经具备了谋反的一切条件刘濞不反不代表他儿子不反他儿子不反不代表他孙子不反他后代不反只要有造反的能力中央也是要认为你造反的。

吴国在当时地处今天江苏一带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地。司马迁说“煎铜得钱,煮水为盐。”当时石棉上流通铜钱刘濞自己开铜矿造铜钱。整个国家犹如一个造钱机器。吴国临海可以晒盐。盐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尤其是在内陆地区可以卖打价钱。所以吴王有钱的不象样子。吴国没有税收所有赋税吴王自己支付。这叫什么?这叫收买人心。所以中央不会坐视不理也不能容忍这样一个强大的地方势力。

于是削藩势在必行。七国之乱的平定也为武帝大刀阔斧的改革打下监视基础。

汉之后基本没再有出现“封建”的影子了。之所以说没有是因为历史上有两个怪胎。一是西晋一是明。前者闹出个八王之乱直到五胡内迁西晋王国。后者虽然没有王国却也有个靖难之役。

是以“封建”作为一种适应于社会形态与生产力相对滞后的制度在民族大融合和生产力发展的洪流中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封建”制度也逐渐被“采邑”制度所代替。以至于后世对“封建”这两个字的本意逐渐淡忘。

因为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中不容许有任何地方势力存在更不用说一个地方的独立政治实体了.连手握的将军都要一个个削权更何况雄视一方的番王呢?

正所谓“自家床塌岂容他酣睡?”

当然任何一种制度他的存在有他的意义“封建”制在历史上为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开拓国家疆域做出了不朽贡献。也为我们流下了东周列国大汉传奇的无数故事和对英雄人物的无限向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6
你说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实就是“帝国制度”。
形成:帝国制度最早起源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时期,此时宗法血缘和封建制的思想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化,宗法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思想不断加强。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实施多方面的改革,史称商鞅变法。从此秦国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此举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为帝国制度全面的发展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使帝国制度正式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全面的实行。在此之前,统一的秦王朝围绕着该实行何种制度展开了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大部分官员都主张延续有着悠久历史的封建制,持不同意见的只有廷尉李斯,他主张废除封建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对此秦始皇表示同意。于是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二个,郡下又设了县。从此郡县制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也是帝国制度的最初形态。从这时起中华大地进入了帝国时代。

特点:1.郡县制是帝国制度的第一大特点,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表现了帝国制度对国家的管理和统治形式是处于一种分级管理的状态下。
2.官僚政治是帝国制度的第二个特点,同时也是帝国制度的政治形态。
3.地主阶级是帝国制度的第三个特点,因为整个帝国时代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
第2个回答  2017-09-17
西周才是对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皇帝制 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郡县制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再分为若干乡,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秦始皇所创立的上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继承。
  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完善与发展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悟涵。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西汉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⑤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⑥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中书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⑦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中央集权的产生最早由中国战国时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统提出君主专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种政治结构,法家代表之一的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在现有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的情况下,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在当时社会中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隋朝时期隋文帝成功的进行了一次中央集权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将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了划分,不仅令政府机构效率、职权范围提高,也使各官员的权力相对分散,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稳定性。唐朝在这一改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改革,并广泛推行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整体文化素质,令平民也有机会成为社会的上层人物,稳定了中央集权后带来的社会底层不稳定因素。这次成功的改革经验也传至中国的周边国家,加强了这些国家的集权体制。
  公元14世纪,中央集权的影响逐步为君主专制所替代,通过设立一些特务机构加强了帝王对政府、社会的管辖,在中国,清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设立军机处;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则在17世纪中叶建立一套极为完善的集权整体,标志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发展达到了顶峰。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的集中要求政治权力的集中,更趋向于中央集权。采用单一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实行中央集权;采用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政府虽有相当的权力,但国家大权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随着19世纪中期后大批的中央集权国家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开始,中央集权制遭到近代民主制度的强烈冲击。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正是对中央集权的全面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中国共产党宣称代表了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号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萌芽:理论上,韩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实践: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 “ 燔诗书而明法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于秦朝:
  内容: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朝统治的最基本特征。
  2、巩固于西汉:
  内容:西汉改革管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特点:强化了皇权。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3、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 形成将帅用兵的自重局面。
  特点:用分权的办法加强皇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4、加强于宋元:
  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以防武将专权。
  1、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设通判,二者互相牵制。
  2、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3、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职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财政、行政和司法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 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治度。
  特点:强干弱枝(北宋);在中央分权基础上的地方分权(北宋);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元)和;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辖管理制度(元)
  提醒:在皇权与相权方面,唐朝和北宋均通过分权的方式来削弱宰相的权利。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财权。元朝时,废三省,施行一省制,即中书省,长官为宰相由此宰相地位逐渐位高权重,威胁皇权。于是,明朝建立后,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也就成为必然。由此可见,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唐朝、北宋、明朝尤为突出。
  5、强化于明清
  明朝:初期主要在中央,并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俯为立军都督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制定《大明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又设内阁(明朝设立的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清朝: 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和六部 。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又大兴宣政院。
  特点:皇权空前强化,封建专制注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结束与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2、权利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4、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7-11
秦朝废分封,设郡县,当地官员不得世袭,皇帝直接任命,到汉设立刺史,监查地方,到唐朝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共行宰相之职。六部为尚书省属下的中央行政机构,分掌各方面的政务及政令的贯彻执行,并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五监及地方上的府、州、县有领导、监督之权。其后,三省长官成为荣誉之职,其决策权逐渐被剥夺,宰相一职为他官参加议政所替代。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宰相,其后,地位尊崇的翰林学士,因拥有起草诏敕权,被称为“内相”.尚书省六部及下属各司的职权,在安史乱后,由于使职的趋重与普遍化,逐渐被分割,故三省六部制在唐中叶以后,趋向名存实亡。 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发生,并要地方官员定期来朝汇报情况。
总之趋势是中央权力加大,地方削弱,皇帝权力加大,宰相削弱,后被废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