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运动 文学创造社

名词解释 新文学运动 文学创造社

  新文学运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倡导尊孔复古。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和新闻业蓬勃发展,民主的思潮势不可挡。同时,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有所壮大,面对尊孔复古的谬论,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运动提倡的“民主”,就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为专制独裁政治服务的封建旧伦理道德,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运动提倡的“科学”,就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积极、进取和科学的精神。随着运动的开展,“科学”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它和“民主”一样,都以反封建的思想解放为出发点,提倡民主的同时,必须提倡科学。
  兴起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担任《新青年》的编辑或主要撰稿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左翼的主要倡导者。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痛斥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公开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战,举起了新文化运动“人权”(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鼓励号召青年们冲决历史上的一切网罗,破除一切陈腐的学说,催促青春之中国的诞生。他还极力反对复古运动,猛烈抨击“偶像”、“圣人”束缚人们的思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要求民主与和平。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集中于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号召“打倒孔家店”。1916年秋,康有为上书黎元洪、段祺瑞,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国会也讨论孔教应否列入宪法的问题,引起舆论界的激烈论战。《新青年》连续发表文章,从反对康有为扩大到对整个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冒“毁圣非法之名”,号召打倒以孔子为护身符的封建独裁者和专制制度,掀起一场讨孔的大波。陈独秀认为尊孔和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李大钊认为抨击孔子是反对历代帝王制造的神化了的偶像权威,是攻击“专制政治之灵魂”。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小说、杂文为武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制度下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呼吁人们奋起打倒“吃人”的旧礼教。新文化运动还涉及到妇女解放问题、家庭问题、婚姻恋爱问题,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版的部分刊物书影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发展,《新青年》从1917年起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主张,倡导“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但反动派视民主和科学为洪水猛兽,进行诽谤、诬蔑和攻击。1919年1月,陈独秀发表纲领性的“答辩书”。1919年3月间,林纾在《新申报》发表影射小说攻击陈独秀、钱玄同、胡适等人,煽动军阀以武力压制新文化运动。他又在《公言报》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蔡元培公开发表《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重申办学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在这种办学方针指导下,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的特权政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促使人们更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回避对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运动的某些领导人物在思想方法上是形式主义的,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不加分析地一笔抹煞,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非常崇拜,这种绝对化态度产生过不好的影响。
  文学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参考资料:www.baidu.co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8
新文学运动:就是指区别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文学内涵等的类似于西方化的文学改革运动!
文学创造社 :在文学上通过不同的形式直观表达自己的思想,内涵。
自己总结的,望对你有用
第2个回答  2009-07-02
是新文化运动吗?
第3个回答  2009-06-27
指的大概是,革命家文学派的那场改革吧。第二个不是很清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