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最讲义气的人时是谁?

如题所述

  关羽 由忠义之将演绎为神

  关羽,字云长,本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以忠义勇猛著称,《三国志》谓之“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但数百年之后,乃至当今,关羽不仅仅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广泛地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中,还成为受人顶礼膜拜的神,甚至取得了与孔子之“文圣人”相媲美的“武圣人”之称。当然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各个时代的洗礼,逐渐升华而至的。

  关羽死后被追谥为壮缪侯。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唐代已有关庙。据考证董 《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一文的写作时间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全唐文》卷六八四),此庙之初建必在此之前。又,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关羽与其他六十三位古今名将被定为武成庙的配享者,武成庙即用于祭祀姜太公(《新唐书·礼乐志》)。有学者认为关羽崇拜源于祖先崇拜,或源于英雄崇拜;也有学者认为其源于“祀厉”,即对厉鬼的敬奉,并且是具有区域性的,主要在荆州地区。不过不论其最初起源是什么,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关羽的印象多来自于对其神勇的崇拜或敬畏。

  宋以后,人们逐渐将关注点转移至关羽的忠义上,当然神勇自不必说,只是忠义似乎成了他更大的闪光点。这大概与唐安史之乱以后逐渐兴起的“尊王攘夷”的思潮有关,而这一思潮的核心又在于“尊王”。于是“忠义”成了推崇的关键点,关羽也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加封“义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改封“壮缪义勇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改封“英济王”,明以后晋爵为帝,清乾隆年间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关羽在统治者以及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崇高,尤其明清以后,其影响所涉及的范围也日渐增广,如军事、司法、商业、水旱灾害、科举选士、甚至秘密会社等。这不是仅仅靠统治者的推崇标榜就能达到的。其民间形象的深入人心,影响的广泛传播还倚靠了释、道二教的积极拉拢,以及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对关羽的塑造与美化。就释、道二教来说,佛教将关羽封为“伽蓝”;道教则奉其为“崇宁真君”,并伴有关羽助张天师除解州盐池水蛟之害的传说。这使得关羽形象的神化在佛、道二教于中国的兴盛与流传中加速,并且深化。就文学作品而言,《三国演义》可称为关羽形象塑造的集大成者,基本统一与确立了关羽红脸、绿袍、美髯、骑赤兔马、持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并对《三国志》中关羽简略的生平进行了美化式的扩充。如将关羽的“亡命奔涿郡”,塑造为“因本处势豪以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又如《三国志》记:“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在《三国演义》中则是著名的“桃园结义”。至此,关羽在演义中的出场俨然一副侠风义骨,符合汉以来所谓重然诺、轻生死、扶危救困的侠的形象,更易为民众所接受与崇敬。当然,文学作品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与关羽崇拜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文学作品促进了关羽形象的深入人心,加大了关羽崇拜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关羽崇拜的兴盛也使得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日渐完整以及完美化。

  综上所述,关羽崇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忠义仁勇”是其核心精神。从统治者到释、道二教,到民间的文学作品及口头传说等等,都对关羽形象的神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其影响也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如今,华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关羽崇拜也随之流传愈广,甚至成为某些领域的文化象征。

参考资料: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07-10/21/content_26669.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8
当然是关羽,毛宗岗评三国就有“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义绝关羽”之说。
第2个回答  2009-06-28
当然是关二哥了,否则哪有那么多关帝庙,那么多黑道白道拜他
第3个回答  2009-06-28
关羽:勇武和义气的化身。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身陷曹营终不降,镇守荆州时违背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方针,致使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而死。

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义绝关羽
因为他的忠义,后世都称他为“关帝”
第4个回答  2009-06-28
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