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肖像描写——归纳整合
肖像描写一般会侧重一点或两点,突出最明显的特征,重在会其神;或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写:眼睛、鼻子、嘴巴、皮肤、穿着… …全面展示人物特点,重在见其形。分析时我们可以重点去把握那些描摹人物外貌的修饰语、总括语,然后归纳整合,便可以准确透析人物的特点。

动作描写——细究动词
动作描写肯定离不开动词的运用,抓住这些体现人物行为的动词,联系人物当时的情境,细细推敲,便可知晓人物的性格、心理。

语言、神态描写——察言观色
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语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情绪及思想个性,而他又常常和人物的神态结合在一起,因为人们不会是“面无表情”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语言”,也是对“有声语言”最好的注释。所以,“察言”一定要先“观色”,“言”“色”结合,才能把好脉,开准方。

心理描写——把握矛盾
心理描写就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或内心独白,这是最直接、直白地揭示人物性格和思想的一种描写,它常常体现主人公在矛盾面前的挣扎、犹豫或在外表掩饰下的真实的想法和向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正面描写手法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大多进行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人物的手法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它们的错杂运用,不但可以让你知道人物的形体相貌、神韵气质,更可以让你了解人物的性格脾气及丰富深藏的内心世界。细心体会这些描写,你就可以感到作者笔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来到了你的面,你可以触摸到他的肌肤,听到他的呼吸,洞悉他的灵魂。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
一、肖像描写——归纳整合
肖像描写一般会侧重一点或两点,突出最明显的特征,重在会其神;或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写:眼睛、鼻子、嘴巴、皮肤、穿着… …全面展示人物特点,重在见其形。分析时我们可以重点去把握那些描摹人物外貌的修饰语、总括语,然后归纳整合,便可以准确透析人物的特点。
例1:阅读下面语段,概括丫丫是个怎样的人。
相关语段:
丫丫是个胖胖的丫头,黑黝黝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虽然笑得那么不漂亮;脸颊肥嘟嘟的肉自然地堆起来;一双小小的眼睛,总是淹没在那片憨傻的微笑里,留在黝黑的皮肤里,成了两道弯弯的缝。
没有母亲照料的孩子总是有些邋遢的,正如丫丫。胖胖的脸蛋上方顶着一头微蓬的头发,不大干净的衬衣总是有一个角露在外套下面。有时候,纽扣扣错了眼,又有时候,鞋带在脚下踩得乌漆抹黑… …总之,看了便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
分析:第一段用在人物身上的修饰语有“胖 黑 小 憨傻”,作为总括语的有“总是挂着微笑 不漂亮”,把这些综合起来看,便可以知道丫丫是一个又胖又黑,有着一双小眼睛、不偏两、带点憨傻、却又总喜欢微笑的女孩。第二段作者用总分方式进行描写,开头直接用了一个总括语“邋遢”,结又用了一句概括“看了便让人有一种发自心底的厌恶”。我们便可以直接根据这些总括语得出结论:丫丫邋遢让人厌恶。同时这些描写很有可能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伏笔。
二、动作描写——细究动词
动作描写肯定离不开动词的运用,抓住这些体现人物行为的动词,联系人物当时的情境,细细推敲,便可知晓人物的性格、心理。
例2:阅读下面的语段,分析“我”的性格特征。
相关语段:
话音刚落,啪的一声脆响,从后面飞出一包还未开封的旺旺煎饼。班主任闻声从正在回味着的历历往事中惊醒,恼怒的扫视着全班。我早已一个饿虎扑食眼疾手快地一把把它塞进了抽屉,待老师的眼光又变得扑朔迷离后,我敏捷的用牙齿撕开封口,舌头一卷,一块煎饼就到了口中,我把脑袋压在手臂上,先用口水把坚硬的煎饼浸软,再缓慢的轻轻嚼,半点声音也没发出来。
分析:这是一段“我”接收同伴暗送的煎饼并偷吃的动作描写。当时的情形是自习课,老师正在监视,“我”的接收动作先是一个“饿虎扑食”,接着“塞”,真是眼疾手快,干净利落;吃的过程是“撕、卷、压、浸软、轻嚼”,“撕、卷”可见其动作的熟练及“饥不择食”的匆忙,而“压、浸软、轻嚼”则写出了我的掩饰及狡猾的吃法。真是一个手脚利索、性格活泼又聪明狡猾的家伙!
三、语言、神态描写——察言观色
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语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情绪及思想个性,而他又常常和人物的神态结合在一起,因为人们不会是“面无表情”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语言”,也是对“有声语言”最好的注释。所以,“察言”一定要先“观色”,“言”“色”结合,才能把好脉,开准方。
例3:阅读下面的小说选段,从语言和神态角度总结这段描写所体现的人物性格与作用。
相关语段:
在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女列车员,盯着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查票!”

中年人浑身上下一阵翻找,终于找到了,却摄在手里。

列车员朝他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一样吗?”

列车员打量了中年人一番,问道:“你是残疾人?”

“我是残疾人!”“那你把残疾证给我看看。”

中年人紧张起来,说:“我没有残疾证,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向我要残疾证,我没办法才买的儿童票。”

列车员冷笑了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

中年人没有做声,只是轻轻地将鞋子脱下,又将裤腿挽了起来———他只有半个脚掌。

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上面印着残疾证三个字的本本!是残联盖的钢印。”

中年人一副苦瓜脸,解释说:“我没有当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钱到医院做评定……”
分析:作者很善于用神态和语言刻画人物,几个字或一两句话就能把人物的特征表现得活灵活现。列车员的“盯、瞅、冷笑、斜眼”等神态已经让人感觉她太冷漠无情,加上她步步紧逼,毫不相让的语言,特别是“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和“我要看的是证件!是上面印着残疾证三个字的本本!是残联盖的钢印。”这两句话,尤其能显示她的蛮横与嚣张,让人反感。中年人则是“憋红了脸,嗫嚅着说”“紧张起来”“一副苦瓜脸”,显得老实忠厚,而他“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一样吗?”和“我没有当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钱到医院做评定……”的辩解则表明他不想占国家的光及受伤时的无奈与无助,令人同情。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及主题的揭示都做了极好的铺垫。
四、心理描写——把握矛盾
心理描写就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或内心独白,这是最直接、直白地揭示人物性格和思想的一种描写,它常常体现主人公在矛盾面前的挣扎、犹豫或在外表掩饰下的真实的想法和向往。
例4:下文划线的句子,体现了主人公什么矛盾下的什么心理?
相关语段:
回家的路上,雨依然淅沥,梓墨想:今天一定要说出来,对,说出来,一定要说出来——我要选文!… …看着妈妈递过来的表格,梓墨还是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每一笔都像是犀利的尖刀刻在心上: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怎么面对游凯?怎么办才好?
分析:“我要选文”是主人公的真实选择,而“选理科”则是妈妈的主张,面对这种矛盾,主人公反复告诉自己“要说出来”体现的是他的勇气与不甘;而当现实又让他妥协了以后,几个“怎么… …”则是他无奈、痛苦与焦虑的心理体现,“像尖刀刻在心上”则是这种心理的明显暗示。

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一般是多管齐下,掌握这几种正面描写人物的手法,通观全局,综合归纳,就可以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倾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10
有点明中心的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