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什么意思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什么意思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意思是:爱说别人是非的人就是搬弄和制造是非的人。“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指责别人的过错,自己也必然有过错,甚至是相同的过错。

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一书,是明代时期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结晶之作,里面的每一句名言警句,都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是几千年来古人终结的社会和人生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又名《增广昔时贤文》,成书于明代,一经问世,就风靡全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增广贤文》对后世影响极大,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增广贤文》以韵文的形式,将历代典籍中的名言佳句选编在一起,内容涵盖了礼仪道德、典章制度、风物典故、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来自:增广贤文
人,修德持正最难,四处搬弄是非,卖弄口舌之人,必不是修德之人;说话添油加醋,随意取笑他人,必不是持正之人。如果遇到这类人,就该注意了,他们自己本就是一个是非之人。以彼之身观己之身,找出他们存在的缺点,对照自己进行改善,这是一种修德的方法,虽然不能远离是非,但亦能分辩是非,不至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而失去或减少自己判别是非的能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03

来说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第3个回答  2018-12-22

说人者,就是是非者

说人者,就是是非者。所以,我们不要去说人家不好。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去谈论人 世 间的“杂念”。“杂念”是什么呢?就是不是正的东西,称之为“杂念”。如果你正念现前,你就没有杂念。所以,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要全观无念,观外无念,念外无观,全念即观啊。大家要好好地理解这些话。

听众朋友们,大家知道,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谢绝世缘。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对人间所有的追求,非常客气地谢绝掉。当一个人想追求世界上所有事情的时候,我们要用心把它拒绝掉。比如说,你天天想发财,那么你去买六和彩,实际上,你要把这个心谢绝掉。谢绝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杜绝自己的贪心,我们对世界上很多的事情,我们不要去贪,如果贪的话,我们就会堕 落,我们就会迷茫,我们就会恐惧,我们就会生出一些不好的意念。因为当一个人在世界上有很多事情达不到的时候,他就会做出一些出乎人之常情的事情。

当你去追求一样东西而又追求不到的时候,你可能就会产生一些不是正常人所能想出来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随随便便谈恋爱,到了最后呢,产生一些感情上的纠葛,再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便。我们学佛也是这样,我们首先要控 制好自己,因为要学佛,我们首先要控 制好自己的生活习惯,控 制好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性,然后要懂得克制自己,要懂得谦卑,要懂得怎么样来做好一个人。有了这些之后呢,你对世界上很多的欲 望,不去追求,吃东西,我也不追求,做任何事情,我都不追求,这样的话,你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好不贪,生活过得平安幸福。

今天台长继续给大家讲,我们学佛,首先要感恩菩萨的慈悲。你们越是感恩菩萨的慈悲,你们会越觉得菩萨可爱。我们做人也是这样,如果你越觉得这个人很慈悲,你自己也觉得我很慈悲,你看到所有的事情都会觉得很亲切了, 因为菩萨是最慈悲的。当你心中有恨的时候,你只要想起慈悲,想想这个人也蛮可怜的, 你就会觉得很亲切。所以,当你经常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你妄想的念头都会消除。妄想是什么?

妄想就是不应该你想的,不应该你得的事情,你偏要去想,你就会得到一些不好的念头,这就是妄念。台长跟大家说,我们学佛修心,做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行的是什么?我们就是要学菩萨真正的慈悲,修的就是佛心,行的就是佛道,学的就是佛理。我们要懂得,在人间怎么样来真正地学佛。嘴上讲一套,那是没有用的。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把妄念打消。犹如我们在生活当中,夏天了,特别热的时候,你就该去冲个凉,那个时候,你会感觉到透体清凉。因为你的心,从里面到外面,发出来都是慈悲清凉的。所以,你就不会有嗔恨心。因为你心中有慈,所以,你看见谁都觉得很亲切,看见谁都很喜欢,这个就叫“法悦”。

大家知道,经常心中有佛,经常胸怀佛的人,他有如甘露灌顶。我们说,甘露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灌顶就是从你的头 到脚全部地洒下,所以,学佛要真正地理解佛,念佛要念菩萨真正的心。很多人念佛叫有口无心,我们念经念佛,从心到外表,都要以菩提心为是。我们要能够念佛、学佛、念经,一定要发愿,一定要修行。因为你单单念经,你又没有行为,你这个学佛是不真切的。也就是说,你嘴巴上说一套,而没有落实到你的行为上,你所做的一切,是不那么真切的。我们的业障非常深重,因为我们人从累世积累的那些孽障到了今世,非常地重。我们的心灵为什么会受伤?我们的业障太重了。我们的身 体为什么会生病?也是因为我们的业障太深了。我们怎么样来克除自己心中那些不好的东西?那就是靠着菩萨,靠着观世音菩萨,靠着我们自己好好地念经,要修心啊!我们的心,念经的时候要达到一心不乱。我们很多人就是心太乱,就是坐在那里念经,心也停不下来,意境也停不下来,满脑子意境乱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修好心的原理。

很多人天天在打坐,又有很多人天天在念经,他为什么念不好呢?因为他的心不纯,他在念经的时候,想的都是人间的一些杂事。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只有平时一心不乱,那么你念经的时候,当你求菩萨才会灵验。因为你的心太乱 了,所以,就该你在念经的时候,本来一部好好的经,也会被你念得乱七八糟。前面念到后面,当中拖泥带水的,有时候,少字、漏字、缺字,这样的经 文,你怎么样能够念得好呢?犹如读书一样,一个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如果心里一乱,他的学业一定不能上进。我们只有明白这些道理,我们才能够克服它,当你不能明白,你就不能克服它。犹如我们知道自己的胃不好,我们吃东西,就不能吃得太凉,我们吃东西就不能吃得太快一样。犹如我们知道自己的腿脚不利索,我们老人家就不会走得很快、不会奔跑一样。只有了解自己的病,我们才能克制自己的病,才能解决它的问题。如果你连自己身上的毛病都不知道,你怎么能够好好地克制和改正呢?

很多人发愿、修行,但是情不真切,就是对菩萨还不是完全理解,对自己的毛病也不是想真正地改。只不过想,我今天能不能求菩萨保佑我,让我人间的事情能够平平安安?而不知道,我们在人 世 间的业障太深重了。我们怎么样能够看到自己的根性呢?你要看到你自己的良心啊。现在很多人良心都没有,更谈何救 度众生呢?整天想着自己,不为人家想,这个人能修好心吗?大家想一想,我们要懂得冷暖自知啊。就像一个人喝水一样,冷暖要自己知道,你要知道自己到底是要修到什么程度,你才能做那方面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道,以为自己做得很好,以为自己能量很大,但是呢,他在真正帮助人家的时候,他用狭隘的、自私自利的心去救 度众生,最后,他没有功德,反而还会给他带来很多的业障。

台长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位老人家,他去救圝度一些小女孩,在给小女孩说法的时候,他就动了一些不是太好的心念,当然,也没有动很多很不好的心念。但是,在同样的弘 法 度众当中,因为他的这些心念,使他产生了很多的心病。等他看不到这个小女孩来的时候,他就会念经念不好,拜佛拜不稳,学佛 学不顺,这就是他已经被他的六根所缠住了。所以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一个人如果根气不净,他念佛也念不好,念经也念不好。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照顾到自己的心源啊。什么是心源?就是你心里的源泉啊。我们的良心就是我们的源泉啊。我们的良心、本性,如果不能契合佛体,就是说,你不能够照顾到菩萨的心,你的心不能和佛心二者合一,那你是念不好心、念不好经的。

所以,我们要反念自念。也就是说,当我们念经的时候,我们要翻来覆去地念,我们要自己自心地来念。我们要自己用心地念,我们就算念得不好,我们反过来,倒过去,再念。我们又要反观自观,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正面看看,反过来看看,同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用什么眼光来看,这叫反观、自观。要自己来看一看,要反过去,再来看一看这个问题。

要观外无念。也就是说,我就算看见生活中有很多的挫折,有各种各样的麻烦和烦恼,我要看了之后,没有念头,所以,自己要全念即观啊。就是说,我所有的念头,就像我所看到的一样,我没有看到什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烦恼,我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的话,你的心才会平静。反之因为你看不起人,你的心就会起烦恼;因为你觉得这个人修不好,你就会有烦恼;因为你觉得这个人很麻烦,所以,你的心也会跟着他一起麻烦起来。

说人者,就是是非者。所以,我们不要去说人家不好。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去谈论人 世  间的“杂念”。“杂念”是什么呢?就是不是正的东西,称之为“杂念”。如果你正念现前,你就没有杂念。所以,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要全观无念,观外无念,念外无观,全念即观啊。大家要好好地理解这些话。

台长用白话再给大家讲一讲,你就是说,念头来了,如果你在人间有一个坏念头,或者一个好念头来了,你就要把它当成没有念头。如果所有的念头全部来了,你就把它作为一种看到的事情。即观是什么意思呢?  全念即观就是,你全部的念头,就像看到的一样,一扫而过,而不能留存在你的意念当中。当你的念头想过之后,你就没有看到任何事情。所以叫念外无观。全观即念,就是所有你看到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你的念头已经在了,但是你把这些念头全部去除了,那么你就是观外无念了。当你看到了外面所有的一切,你什么念头都没有了,那你就是空了。

听众朋友们,大家知道,我们做人,实际上是很难的。我们本身自己做人已经很难了,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总以为自己身上的毛病不是毛病,而是正常的。我们过去做人做得很差劲,我们自私自利,我们就想到自己,不想到人家。而今天,我们学佛做人了,我们也只不过做一个一般的人。很多人以为,学佛当中,五戒是和尚、尼姑的事情,难道我们做人就可以杀生、邪淫、妄语、偷盗,还有喝酒吗?

很多人,喝了酒,做错了很多事情,等到酒后被抓起来的时候,他还在后悔,这就是他自己在学佛当中,他不知道要有戒 律。而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得,我们无论如何要有戒 律。一个人的戒 律很重要,一个能够守戒的人,就是说能够不说人家不好,不做坏事情,不去动坏念头的学佛人,这些都是属于守戒。很多人以为自己要点名气、要点名声,是很正常的。实际上,学佛的人连这个都不要。要它干嘛?名利如风随影啊。就像一阵风一样,你的名声再大,你又怎么样呢?你今天做市长了,你又得到了什么呢?你今天做总 理了,你又怎么样呢?

大家想想,我们去参观澳大利亚国 会的时候,在博物馆当中,会把历届的总 理照片放出来,而后代有几个人能知道过去有多少总 理呢?我们说,人要留给后人的是德,而不是名。就算留一个名,也要留一个好名声。大家要明白,我们学做人,为人父母,我们必须给孩子留德啊,而不能给孩子留名啊。我们留财,还不如留德给孩子。学佛人连高傲心都要去掉。大家要记住,今天我学佛了,我在念经修行了,我在人间做任何事情,我就好好地做,我没有必要去沽名钓誉。因为当你成为名人之后,实际上,你就有分别心了,你要把所有下面的需要救 度的众生都看成名人,他们都具有佛性,他们才是真正需要救 度的。

而我们学佛人,如果把名利放在前面,你同样地去救 度众生,你就会先照顾那些有名有利的人,而不去考虑到劳苦大众。所以,学佛人,首先就要学会放下自己的分别心,我有何德何能?我们都是观世音菩萨的佛子,我们就是要好好地学习,我们就是要能够学佛从没有到有,那就是我们要学的佛性。我们要从有到没有,就是把我们的坏习性从有到没有地改掉,那你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佛者。 

第4个回答  2018-08-30
“是者”意义的辨析
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同时也受到毕达哥拉斯派成员的影响。他是爱利亚派的实际创始者和主要代表者。他的著作残篇是希腊哲学的经典之一。
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和“意见”是希腊哲学一对重要概念,从巴门尼德最初所做的区分来看,两者不仅仅是两种认识能力,即理智和感觉的区分,而且是与这两种认识能力相对应的两种认识对象的区分: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动摇的中心”,而意见的对象却“不真实可靠”。巴门尼德用“光明”和“黑暗”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巴门尼德把“是者”作为真理的对象。“是者”是代替克塞诺芬尼的“神”的概念;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是者”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他关于“是者”的学说包含着我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缜密的哲学论辩。
“是者”(being)这个概念来自希腊文的“是”(einai)动词。在西文中,“是”(to be)既可用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如在“A是B”句型里的用法;又可以单独使用,指示事物的存在,如英文to be ornot to be(存在或不存在)就是指示存在的一个范句。巴门尼德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说明“是者”的普遍性。他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这句话说明了“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和“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相当于后来建立的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两者的对立也和排中律一样,并无太深奥的哲学道理。
当巴门尼德说“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走不通时,他的意思是说,“非是者”是不能思想和表达的。因为,“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这句话通常被缩写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巴门尼德的理由是,思想内容需要由“是”来表述,思想对象即“是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他以“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双重功能为理由,进而把“是”的两种功能归结为同一意义、同一对象,得出了上述结论。我们现在可以批评他混淆了主观和客观,但我们必须理解:当“是”的意义最初被转变成为哲学范畴时,它的运用极为广泛,不论思想之中还是思想之外的东西,都可用“是者”的范畴表示。
巴门尼德否定了“是者”和“非是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他要人们牢记“所是的东西是”与“不是的东西不是”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激烈地批判那种认为“是者和非是者既相同又不相同”的观点是“访惶不定”、“无所适从”。“既聋又瞎”、“不辨是非”;说那种观点的实质是认为“一切都朝向自己的反面”。不难看出,这些批判是针对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向对立面的转化之中,它既是又不是自身。在巴门尼德看来,这无异于说一切事物既是又不是,混淆了是者与非是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