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如何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如题所述

①对症用药。各种农药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防治对象。只有对症,才能做到经济有效,果树病虫害发生以后,要认真诊断。确诊是对症下药的基础,也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
②熟知农药。掌握农药主要品种的性能、特点、防治对象和使用范围,是正确用药的保证。

③喷药要适时。果树病、虫害种类多,发生蔓延条件不同,为害有迟有早,受害程度有轻有重。因此,要根据它们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程度,确定防治适期。
④配药要适量。配药量必须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和要求进行。
⑤施药要得法。要根据药剂特点和防治对象,采用适当的施药法,并根据果树虫害的为害特点,掌握重点防治部位。
⑥药次要适当。病害以防为主,应根据情况,每隔15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而虫害以治为主,发现虫害再用药1~2次即可。
⑦混用要得当。弱酸性或中性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石硫合剂等混用,碱性农药石硫合剂不能与波尔多液混用,含有钙元素的硫酸钙、石硫合剂等农药不能与乳剂农药混用,化学农药不能与微生物农药混用。
⑧天时要有利。药效与温、湿、雨、露、光等气象因子有密切关系。如使用乳剂农药,施药后至少在未来的24小时内无雨,效果才好。使用胃毒、触杀剂农药,最少需要两天内无雨,才可较好地发挥药效。因此,应根据气象预报,择有利天时施药,才会发挥最大的药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04
这个不好说,最好是有份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然后根据浓度推测用药量,当然有其他单位也是类似产品的,可以参考他们的用药方法和用药量。

当然一些常识性质的如使用低毒农药,打药期尽量远离产品上市期,上市前用水浸泡等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6-04
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无污染措施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是绿色农业的必然选择。间作套种、开沟陷杀、人工捕打等中国传统治虫技术在现代绿色农业中仍具借鉴意义。
农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一直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15%~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我国农耕文明灿烂辉煌,在与农作物病虫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综合防治经验,这些经验在当代绿色农业中仍具借鉴意义。以化石能源投入为主的现代农业,虽说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面临资源、环境、生态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赋予农作物有害生物控制理论新的内涵。特别是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绿色控制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
1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1)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或生物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理论与技术,包括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利用生物因子,微生物、植物、动物和转基因等农药防治,以及作物诱导抗性与交叉保护作用等措施。
1.1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是防治植物病虫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贾思勰在《齐明要术 种谷第三》中记载了86个谷子品种,其中14种“早熟耐旱,熟早免虫”。脱毒种苗繁育技术是防治病毒病有效方法,采用马铃薯、大蒜、甘薯等脱毒种苗防治病毒病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嫁接技术能有效减轻许多蔬菜病虫害的为害,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可有效防治瓜类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多种病害,如用黑籽南瓜嫁接黄瓜,防治枯萎病效果达95%。
1.2 利用生物因子防治
生物因子主要有赤眼蜂、金小蜂、姬小蜂、丽蚜金小蜂、姬蜂、茧蜂、寄蝇、头蝇等寄生性生物,瓢虫、草蛉、螳螂、小花蝽、捕食螨、青蛙、农田蜘蛛、蟾蜍、燕子和啄木鸟等捕食性生物等。
1.2.1 天敌昆虫:多种捕食性天敌(包括瓢虫、草蛉、蜘蛛、捕食螨等)对蚜虫、叶蝉等害虫起着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我国早在晋代(公元304年)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一书中就有利用黄獍蚁防治柑桔蠹蛾的记载,开创了生物防治的先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应用七星瓢虫、赤眼蜂、金小蜂等天敌防治害虫均取得良好成效,荷兰和瑞典利用植绥螨防治番茄叶螨取得成功。到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30多种天敌昆虫进入商品开发和大规模生产阶段。其中,赤眼蜂是全世界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卵寄生蜂。有20多种赤眼蜂被大量繁殖和释放,每年放蜂面积在3000万hm2以上,主要用于玉米、水稻、甘蔗、蔬菜和一些林木、果树,作物损失一般下降70%~90%。此外,还可利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利用烟蚜茧蜂防治桃蚜、棉蚜。
1.2.2 捕食性生物:捕食性动物有猫、黄鼠狼、刺猬等,益鸟有猫头鹰,燕子、喜鹊、啄木鸟、蝙蝠、蛇、蜥蜴、青蛙、蟾蜍等。鸟类消灭害虫的威力很大,一只燕子在一个夏季要吃掉6.5 万只蝗虫,一只夜鹰一个晚上就可捕捉蚊虫500 只,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 只田鼠。此外,在耕作土壤中已发现了百余种捕食线虫的真菌,其菌丝特化为不同形式的捕虫结构。Arthrobotrys属捕食性真菌已投入商业化生产,其制剂用于防治蘑菇的食菌线虫和西红柿根结线虫。
1.2.3 寄生性生物:Sanford和Broadfoot(1931)首次报道可以直接利用寄生真菌防治植物土传病害。迄今为 ,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木霉属的种,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钩木霉(T. humatum)可以寄生立枯丝核菌和齐整小核菌菌丝;豌豆和萝卜种子用木霉拌种,可防治苗期立枯病与猝倒病。此外,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 )能有效地控制菌核病的侵袭,菟丝子炭疽病菌可以防治大豆菟丝子。
1.3 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以及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是今后农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新型生物农药等几大类。目前正式登记的生物农药品种有井冈霉素、农抗120、多抗霉素、灭瘟素、春雷霉素、硫酸链霉素、公主岭霉素、赤霉素和苏云金杆菌,临时登记品种有阿维菌素(虫螨克)、浏阳霉素、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苦参碱、印楝素等。
1.3.1 微生物农药: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微生物或活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立克次体等。
细菌型农药:如枯草芽孢杆菌、腊质芽孢杆菌、荧光假单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制剂占国际生物农药市场销售额的80%,广泛应用于菜青虫、小菜蛾、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幼虫防治。在日本枯草芽孢杆菌亦已商品化,其商品名为Bomkiller,被登记用于防治茄子和西红柿的灰霉病及防治草莓的灰霉病和白粉病。
真菌型农药:主要白僵菌和布氏白僵菌制剂为主。白僵菌杀虫剂通过消化道及体壁进行侵入,能使昆虫体内长满菌丝而形成僵硬的菌核导致害虫死亡,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和玉米螟等的面积达了70万公顷以上。木霉菌已开发成功,取得农药登记注册,用于防治蔬菜灰霉病。目前处于小试和中试阶段的真菌制剂还有绿僵菌、淡紫拟青霉、虫霉和蜡蚧轮枝菌等。
病毒型农药:有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两类。列入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推荐农药品种的有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银纹夜蛾多角体病毒、小菜蛾颗粒体病毒、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和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用于防治菜青虫、斜纹夜蛾、棉铃虫、茶尺蠖等。

参考资料:http://www.lvseny.com/greenAgri/show.asp?id=844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