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中的无所住心是什么意思?

如题。是“无所住心”的意思和解释,不是心无所住。

“无所住心”意思是

“无所住心”由“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衍化而来,“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是出自《金刚经》的庄严净土第十。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释义:

佛告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以前在燃灯佛的教化所在,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那里,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法,那是虚幻中的事,什么也没有,实在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

没有,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庄严佛土,如同虚幻中的事,本来没有佛土待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所以,须菩提,诸大菩萨,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

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自然现象。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如同无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么事都不想,如同无想天人而已。

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界上。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比如镜子,笑脸来照显笑脸,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

无物所照时,自然不留一物,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

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境,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须菩根,比如有人,他的身体如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你的意思是怎么样的?像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

为什么呢?佛说那是虚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那么高大身体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道理,是虚幻中的事,如果执取应无所住可以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连无住也不住。

佛说那个非身,你要有一个须弥山,那还有边际呢,有了限量了;你要能没有身,没有再可以比的他那个身,你有个须弥山,那还有限度,虽然是大可是大,但是,那个非身,没有边际那个身,那才是个大身呢!

扩展资料:

“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是出自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的庄严净土第十。《金刚经》相传为释迦牟尼讲述,阿难记录。

此篇经文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一是佛法不可得,即佛法不可外求,要靠自已的证悟。(即坛经中“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及六祖所言:“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之意。)

其二是佛土的庄严只是名义上的庄严,旨在断庄严之心。(劝信徒勿要迷于表面的堂皇)

三即是菩萨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这是修大乘道的核心要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30
原自于金刚经,其他经也经常提及,是佛法中的最重要修行心法之一,是诸佛心印之证,无漏之门。

心离于相,心离六根,心离外境,心无所迷,心无所执,心无所取,心无所贪,心无所求,心无所得,皆是名为【无所住心】,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大乘境界印心法门,若有所住,即非佛弟子。

心无所住,是无依法,是永恒法,是自在法,是断缘法,
是清净法,是断恼法,是玄心法,是如来法,是无极法。

如大般涅槃经所说:若有所得,非我弟子。
菩萨者,即无所得者,无所得者,即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心即是菩提,应无所求而求之。心即佛性,如同水性,求者不得,如浪求水,故魔不得。
故心无所住者,如浪安寂,才能重得自心,重得法性,重获本质,得空境界,入如来位。

不修心法,是不能从自心本质之中,将自身化为虚空,证得如来法身第六神通境界,获无漏身。
而虚妄声闻小乘者,则趣于往生净土,取着于他人所施之有漏之身而自为满足,是增上慢,终不长久。

故【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佛言:“菩萨有一法行,疾成正真为最正觉:从心辄成严净佛国!(这就是所谓大乘境界)
(断章取义、依文取意者,终不能了知如来所说语言方便,多以比喻,而非实义,常离外物及诸妄相,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说,物尚应舍,何况妄想?)

意愿菩萨曰:“其不妄想佛法圣众,不念菩萨,无国土想,无地狱念,不断章句,不倚有常,是曰一业敷演经法。”

于时,师子步雷音菩萨前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唯如来说,文殊师利成佛道时国土何类?”
佛告之曰:“汝以是语问于文殊师利?”
即受佛教问文殊师利曰:“仁成佛时国土何类?”
文殊师利答曰:“族姓子,若仁好乐佛道者,当问成佛国土何类?”
又问文殊师利:“仁者,不乐佛国土乎?”
答曰:“不也。”
又问:“何故?”
答曰:“其有所乐则为乐欲,其乐欲者则有恩爱,其恩爱者则有所受,若有所受则有苦患,其苦患者则无有护,是故吾身不成正觉。所以者何?无所得故,若不得道是故无乐。又如向者仁之所言,国土何类说其本末?吾不堪任自亏其身。所以者何?若有菩萨用叹己故,便自亏灭佛及国土功勋严净面见如来无极法藏。

金刚经为一切凡圣悟心之门,了悟无明妄心,即是妙慧真
心,二心同体,故曰悟心。三界以心为主,心名为地,能印心
者,究竟解脱,故又名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惟经义深
邃,倘不解如来所说义,则心地莫由证入,此读诵讲解之不可
忽也。震旦人具有大乘根性,于此经最有缘,独苦不解其义,
讲者每多依文解字,此是释字,非属解义,闻者复杂参我见,
附会邪说,于心地法门,远之又远。

金刚经者,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凡未证三昧
见实相者,无从测知其微妙,今不得已而依文释义,说者当提
空说,听者亦当提空观,经云不可取不可说,从知此经以无住
为宗而精义显焉。

此经以无住为宗,无住者,非无所住也,乃不着于住也。
第2个回答  2013-01-30
“无所住心”与“心无所住”,都是从《金刚经》里面的一句经文演化来的词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含义基本是一样的。但从语法来讲“无所住心”是名词词组,讲的是无执着的心;而心无所住,是主谓结构,讲的是心没有执着。

参考资料:《金刚经》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1-30
我懂你的意思。
心无所住。这个是一个状态。
无所住心。这并不是一种心念的名称。而是一种赞叹。

所以你可以说。菩萨是心无所住的。
也可以说。菩萨以无所住心渡众生。但注意。这是一种赞叹。
而不是说菩萨运用一种名叫(无所住)的心念来度众生。这是不正确的。
菩萨不会有这种心的。这样的话菩萨就贪住于(无所住)的法相了。就不名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第4个回答  2013-01-30
我的理解,就是没有所住的心,就是一个空了。就是没有心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