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一生一共几次北伐?

如题所述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亮在228年至234年发动北伐曹魏的战役,共有五次,但未取得重大胜利;而曹魏也曾发动反击战,但不成功。最后以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终结。

两国形势

223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打败,令蜀汉国力大减。丞相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蜀汉国力慢慢回复,同时派出陈震、邓芝与东吴重新修好。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乱事。

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诸葛亮认为是北伐曹魏的机会。227年春天,诸葛亮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筹备北伐曹魏。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陈述出师的原因,表明统一中原的希望,开始五次北伐的序幕。

第一次北伐

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请诸葛亮发万兵给他出子午谷袭取潼关,与由斜谷出兵的诸葛亮大军会师,这样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但诸葛亮不许。派由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

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响应蜀军,同时魏将姜维投降诸葛亮军,关中震惊,在洛阳的曹睿(魏明帝)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领兵抵抗诸葛亮。诸葛亮也派遣马谡为前锋,到街亭设防。

张郃在街亭与马谡相遇,可是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而张郃派人截断其水源,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被曹真、张郃平定。而诸葛亮,把违犯军令、导致战争失败的马谡收狱。同时,蒋琬来到汉中,希望为马谡求情,诸葛亮为遵守军令,挥泪斩马谡,另外对有功的王平则给予封赏。诸葛亮则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

第二、三次北伐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于是书白其兄诸葛瑾:“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出兵散关,包围陈仓。果然,张郃部队立刻被魏明帝召回。之前曹真已在派将领郝昭、王生与一千多人屯兵陈仓,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蜀军运送粮食上发生问题,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可是听说诸葛亮出建威,于是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而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升回诸葛亮为丞相。

230年6月,曹魏想反客为主,曹真上表伐蜀议案,并派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除加强防守外,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不过因蜀地艰险,又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魏军惟有撤退。不过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成功出谷至兴势,不料被早以等候多时的蜀军伏击,后援兵到达,方得脱身。与此同时,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破郭淮,吴壹破费瑶。

第四次北伐

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而曹睿也立刻派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战司马懿。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想一举打败司马懿大军。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做好防御措施,拒不出战。

魏军将领见司马懿如此懦弱,十分不满,都讥笑他。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派张郃攻无当监王平,未拔;自己则率众迎击诸葛亮,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杀掉魏军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多。司马懿再不出战。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召诸葛亮还。后来李严发现是自己判断失误,欲杀督运领岑述。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有向后主上表:“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最终被揭发。数罪并罚,乃贬为庶民。

第五次北伐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4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诸葛亮也明白缺粮的问题,开始实施屯田生产粮食。而孙权也曾率十万大军北上响应蜀汉,但被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一次,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诸葛亮明白这只是做样而已。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烦,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8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乃率军袭其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命杨仪回军向魏军做出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怕是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撤退,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也被魏人当做笑话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结果

因诸葛亮决定以较心思细密的杨仪统领各军撤退,令其仇人魏延不满,相方发生争斗,最后魏延在争斗中失败被杀。而曹魏的司马懿因抗敌有功,开始攀上权力高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29
诸葛亮六出祁山,一共是六次北伐。
如果对你有用,请帮我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26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诸葛之名伪作)、《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第3个回答  2013-08-26
5次
第4个回答  2013-08-26
3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