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女性面对家暴一味选择隐忍而不是报警?

如题所述

看完这本书,浑身直冒冷汗

亲哥拜

1.何为精神虐待?

清晨,看完书后抬头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休息了几秒钟。睁开眼睛望着天空,灰蒙蒙的阴天。忽然见一群鸟在楼层间飞过,一下变换队形,一下又不知所踪。心想:不知道它们的世界是否有竞争,是否像人类世界一样有着伤害和温暖。

看过动物世界或者记录片的人都应该知道,自然界的竞争一点都不比人类世界温和。

纪录片《非洲》中讲到鲸头鹳抚养雏鸟的片段:第一只雏鸟只比小雏鸟只大三天,却集母亲的宠爱于一身,总能争到食物,而且还趁母亲不在的时候欺负小雏鸟。

那不只是两只鸟之间的争斗。

他们的母亲回来了,看到他们的争斗,小雏鸟来寻求母亲的安慰。但是母亲已经做出了选择:只有第一个出世的宝宝能喝到水。

鲸头鹳一般一次只抚养一只雏鸟,小点的雏鸟只是个备胎罢了。现在雏鸟都大了,成鸟知道最好还是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抚养一只健康的幼鸟身上为好。沼泽水位漂浮不定,捕鱼全靠运气。

所以一次抚养两只雏鸟风险太大了。必须舍弃小雏鸟,任其自生自灭。

残酷而又现实的自然竞争。

看完《冷暴力》,仿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噩梦。似乎那些场景很熟悉又很遥远,似乎那些话就曾经回响在最亲的人的耳边,似乎自己或身边的人已经或者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痛苦。

《冷暴力》是我最近看过的最恐怖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精神虐待是一种冷暴力,不同于身体虐待,这种行为可以伤人于无形,不留痕迹,难以界定,难以取证,但是会给受虐者的心灵造成极大的摧残。

精神虐待是“干净”的暴力,谁也看不到任何痕迹。肢体暴力提供了外在证据:目击者,警方和验伤报告。然而精神虐待,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实际发生了什么。

本书作者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Marie France Hirigoyen),医学博士,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曾任巴黎第五大学客座教授,专攻精神暴力行为,主要研究职场上的精神虐待。她积极推动法国针对职场和家庭内部精神暴力的立法进程。

本书是作者结合其工作经历,探讨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后不同阶段,虐待者的主要手段,并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的双方不同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最后,她阐明了精神虐待的影响后果,并主要针对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现象提出了建议。

2. 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心机深沉的遣词用字,

不必弄脏自己的手,

也能杀人辱人。

羞辱地位相当的人,

乃人生一大乐事。

----法国幽默大师皮埃尔.德普罗日(Pierre Desproges)

我一直记得,有一次抱怨晚上菜不好吃。我妈漫不经心瞟了我一眼说 “同意是生女儿。别人的女儿都可以去县里参加作文比赛。我的女儿怎么不行。整天想着吃。”

当时大舅妈生孩子,她去帮忙照顾了。应该有几个星期没在家。知道她要回家很高兴,放学回家后见我妈在厨房弄菜,就很开心的问我妈晚饭吃什么,看她弄得菜不是我喜欢吃的,我抱怨后她就说了这句话。听得我面红耳赤,觉得自己没有为父母争光,还有什么脸吃好的东西。

似乎我们那个时候,自己所有的一切的荣辱都是和学习成绩挂钩。我们也从来没有觉得父母有什么错误。当然父母所做的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然而直到现在我也无法确定这算不算是精神虐待。

但是我知道,她说的那些话,我是在意的,对我是有影响的,而且影响的时间和程度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甚至她都可能忘记这件事了。

书中举例说日常生活中这种精神暴力随处可见。喜欢哭的小孩,从来不问原因就说别人是“好哭佬”,喜欢打扮自己就骂别人是“小妖精”,“整天想着吃吃吃,成绩又差。一点用都没得”“你买的衣服太难看了,什么东西嘛”……

直到现在,我已经三十多岁了,我妈依然会挑剔我买衣服难看,品味差,甚至当着我婆婆和老公,孩子的面说我买衣服难看,不会买东西。所以我现在对别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用现金表达我的感情。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是一种精神暴力。而庆幸自己这么多年似乎有很强大的内心。但是我知道:实际上没有完全解决这种问题。

只有自己知道,内心在极度沮丧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他们自认为说的没什么的言语都会蹦出了,所有的别人说我的问题全部都如同四面八方来的子弹一样向我发射。而我根本没有防御的盾牌,只是仍其攻击。而不停的问自己:我有什么问题,错在哪了?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也知道,自己不能当做所有的这一切没有发生。你不在乎自己,别人更加不会在乎你。你不为自己辩护,更加没人保护你。

好在我在看此书之前,就开始抵制这些以“为我好”的名义来说我。但是人都有其局限性,谁人都不是完人,人们更多的时候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思考问题,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都自认为是为他们好。

没有怨恨任何人,在听了他们关于对我的评价后,开始思考和分析,那些是正当的评价,那些只是出于他们自身的考虑而不会去在乎。

我只是不明白,同样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不说些让孩子能接受的话,或许孩子能更好的接受呢?

瑞士心理学家Alia Nliller曾指出“为了孩子好”而扼杀他们的自由发展,造成的压抑童年会瓦解其意志,导致他压抑的真正的感受,创造力和反叛力。这会种下日后更为服从的种子,或是对个人(精神虐待者),或是对集体(参与帮派或政权政党。)幼年种下的因,使人在成年后易于被操控。

施虐的父母并不会真的动手杀死孩子,只是会不断贬损他的人格,直到孩子变得一文不值,宛若不存在。所有这些案例中必会发现共通点:无痕迹,不流血,没有尸首。失去灵魂的孩子任然活着,一切如常。

当然我们不会因为这些言语的暴力行为而告发父母,这多么让父母丢脸,多么大逆不道啊。而且父母始终是为了你们好啊!

3.精神虐待式关系与当事人

受虐者常常怀疑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我们到底做了什么,让他这样厌恶我们?”。

也许因为作者是女性,特有的细腻思维,不断地通过实际例子强调和验证: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受虐者希望自己的善意能够软化施虐者,但事与愿违,太多善意反而变成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挑衅。对施虐者而言,受虐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可以替换的物品,正好在对或错的时间出现,犯下引诱自己的错误。

虐待过程:精神虐待诱惑期——恨意表面化——虐待行为开始起效——受虐者被逼得走投无路

在这个虐待过程中,施虐者不把伴侣当人看待,只是当作物品,而这个物品拥有他想窃取的特质。受他控制的人会提供生命能量作为他的营养。施虐者为了占有这个令人满足的养分,不惜侵入他人的心灵空间。面对看似拥有他所欠缺东西的人,自恋的施虐者会感到强烈的嫉妒和羡慕。

自恋的施虐者受幼年经历所累,一直无法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因而觊觎他人拥有成熟独立的性格,并能去实现自我。

施虐者最羡慕的其实是他人的人生。

嫉妒的下一步就是占有。施虐者想占有的优点很少是物质的,都是别人偷不走但不易掌握的灵性的能力。如生命之爱,敏感力,创造力,魅力,音乐或文学天赋。

施虐者没有真正的主体意识,因此自认为不必负责。他心里没有别人,也没有自我。

正如美国诗人Gertrude Stein所言:“那里面空空如也。”

施虐者指出受虐者的缺点或激起其暴力的行为中可以获得极大的乐趣。受虐者感觉自己被逼到角落,他们必须要有所行动,但因受到对方掌控而无法行动,只能用极端的姿态或严重的情绪爆发来试图找回自由。

最可怕的是在外人看来,觉得没什么,很正常。只是说两句话而已,除非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其恐怖之处。含沙射影往往针对两人才懂的事,只有受虐者心知肚明。

“掠夺式侵犯”(predatory aggression):施虐者选定对象,像掠食性动物般纠缠其猎物,并预谋攻击。施虐者绝对不放过他相中的猎物,甚至会说“从此以后,我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让对方活不下去。”然后他会致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如此恶性循环一旦启动便无法自行停止,因此双方病态的关系只会维持下去:施虐者越来越暴力和过分,受虐者越来越无力和受伤。

最恐怖的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实际发生了什么。受虐者心灵的伤害和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4.精神虐待的后遗症以及相关的实用建议

“他那么做一定是因为不快乐,我会让他安心,把他治好。”母性的保护本能油然而生,他认为只有自己能懂对方的行为,并且可以给他依靠。如传教士,最容易被当成受虐者,自认能够理解,辩护和原谅一切。他相信只要好好谈一谈,就能找到解决办法。这反而让施虐者(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对话)牢牢地把他钳制住了。

“失去行动力”阶段的后果

    退缩

    混乱

    怀疑

    压力

    恐惧

    孤立

长期后果

    创伤

    代偿失调

    分手

    后续发展

许多精神分析师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多少有点恶毒,这是我们为了自保产生的意识,但是反常的自恋者却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破坏冲动。

正如善恶一念间。施虐者和受虐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受虐者心存善良,会有良心上的难过,愧疚和自责。而施虐者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生活从来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是似乎又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我们都按照各种病的症状来让人来对号入座的话,似乎每个人都有着不大不小的各种毛病。如果你怀疑自己是否遭受精神虐待,可以求助精神分析师。

最后作者针对夫妻与家庭,职场提出了的实用建议以及心理上主动应对。(见下图)

作者根据每个不同阶段还推荐了不同的电影给大家,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何为精神虐待。影片如下:

David Mamet《西班牙囚犯》(The Spanish Prisoner)

Francis Girod《付诸行动》(Passagec te,1996)

5.重建尊重,获得新生

凡是在有竞争的团体中虐待都在所难免,不要害怕,不要逃避,直视他们。

很多施虐者会在表面上示弱,激怒受虐者。在外人看来,似乎都是受虐者的问题,而且有很多时候受虐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自己受到了伤害,而陷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脱身。深陷其中的人们,如何摆脱呢?

《冷暴力》对这种精神虐待做了全面详细的解读。我觉得很值得大家看一看。

任何一种精神虐待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痛苦。然而这些痛苦,旁人无法理解,只有经历过同样的精神虐待的人才深有体会。

要想完全摆脱施虐者,坚决果断的离开他们,正视自己受的虐待,并且积极的修复自己内心的伤痛。

摆脱施虐者,也许很难,但只要受虐者意识到了,并且开始去做了。自由而美好的生活一定不会太远。

然而,新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大拜碎碎念:

大家可以根据下面的测试下自己是否是自恋者?(摘至《冷暴力》)

自恋者身上至少会出现以下几种征兆中的5种:

1.高估自己

2.对无限的成功与权力怀抱幻想

3.认为自己独一无二,“世间少有”

4.过度需要他人的赞美

5.认为一切都是别人欠自己的

6.利用有关系的人

7.缺乏同理心

8.经常羡慕别人(大拜除了这条外,其他的到没有,嘿嘿,特别是别人吃了啥美食晒图的)

9.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PS:虽然我多次当面向我妈抗议,但是我妈咪还是会说我,然而她老人家还特别振振有词说,我是你妈,就算你老了,我也能说你。听到这么倔强的话,我想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9

女性一直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虽然现在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是依旧还有那么多的女人因此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个家暴的形成 就是在于两者的关系的不合经常发生争执所起来的。当然女人在社会地位中的提高现在的家暴是越来越少了,但是还是有的,现在的社会压力非常的大,有些男人在心理上就会发生一些变化了,这个也是叫一种心理上的变态。然后他们的压抑久了就会在争吵的时候形成一种家暴了。

一般的女人在面对家暴的时候,心都是如死灰一般的,对于这个男人就是一种绝望的感受了。觉得自己嫁给这样的是多么不值得,然后就容易抑欲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事发之后挺过来了,她们经过男人认错之后 就觉得这一次可能是男人们确实是生气了,压力大了所以才会变成这样的。在心理上是希望和觉得他们不会有下次的,并且很容易的就原谅了这样情况,所心为了老公的面子和自己的面子就得过且过吧不计较的心理。总觉如果这次原谅了男人,男人们就会更珍惜她们的好的,也是想着两人是能天长地久下去的。出于这样的原因第一次就很快的得到了原谅了,但是时间久了当这样的事情发生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时候,她们就是想着离婚和逃跑了。在农村 这样的事情就很明显,男方不同意离婚然后就是自己偷偷的跑出去,能跑了就不回来了,然后几年之后自动离婚了就行了。

女人的隐忍只是想得到更完整的家庭,她在心理上刚开始 就是害怕别人歧视她们,害怕面对今后的生活,所以她们的内心是非常的矛盾的。同时她们在经历了很多次的折磨之后呢她想到的就是能解脱然后独自去另一个天地里面重新生活,但是没有人会帮她们,因为这些都是自己的家务事情。

现在的婚姻法越来越完善了,所有的女性同胞们,当你们万一真的遇到家暴请记得求助社会,现在的你只要跟别人说你被家暴了那么别人就会帮忙你的,把你带到当地的警察局进行调查的,女性同胞千万不要害怕说出来,这个事情不是你们的错的,女性作为受害者的话没有什么好怕丑的。现在对这一点社会的认知力还是很强的,人们也是有了意识了跟以前也是不一样的。面对这样我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一定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不要想着容忍和包容,这样的事情有了一次就会有二次以后是就更加频繁了,越是纵容就越容易被伤害,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学会爱自己,女人更要对自己好一点。

第2个回答  2017-06-10
社会压力大,有些男性在外面受气了,回家就拿老婆出气,动手家暴,而很多女性一味的忍让,让他们变本加厉,这和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女性的地位是有必然联系的。传统的思想认为女性应该相夫教子遵守德行,听丈夫的话,丈夫的打骂都应该忍受,这种思想自然存留在一些受家暴的女性脑子里面。而且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普遍要低于男性,如果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强大的内心,面对家暴也很难选择报警离婚。有很多女性同样也被孩子这一个问题所束缚,有了孩子之后,很多女性面对家暴更加愿意选择隐忍,而不是报警离婚,他们一方面担心事情闹大对孩子心里造成影响,另外一方面担心离婚之后如果自己带孩子,那么再婚将是一个大问题。同时也和传统的世俗观念有关,女性可能会认为这是家丑,说出去别人会笑话会有这些闲言碎语,这也导致很多女性不愿意报警。也有的女性是法律意识淡薄,都不知道家暴属于违法,认为警察不管这些,就谈不上会第一时间选择报警了。
所以女性在面对家暴的时候一定要勇敢反抗,千万不要隐忍,越是这样他们越猖狂,而且一旦家暴了,不要听信男人的悔过,因为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之后就会永无宁日。打女人的男人同样辣鸡,一个有本事的男人是要去疼爱自己的女人,有什么压力和生气都需要男人来承担,而不是用女人来发泄。
第3个回答  2017-06-09
 1.历史渊源。母系社会以后,女性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尤其在古代封建制度下,女性曾一度被作为物品可以交换或者是继承。即便现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文明和开放的时代,但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一些人的心中仍有留存,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女性自身。
  2.普法。我国对于妇女有相关的法律保护,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六条: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国家采取措施,预防和防止家庭暴力。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以及城乡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依法为受害妇女提供救助。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对妇女实施性骚要或者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但是很多妇女在遭受到家暴时,并不知道怎样求助,到哪里求助,或者是求助有太多顾虑,金钱不足,程序太繁琐,因此,必要普法和对于女性保护,维护女性权利的法律程序需要更加完善。
  3.亲戚因素,朋友劝阻。有的亲戚朋友在女性遭受家暴后,总是劝说女性忍一忍,忍一忍就过去了,殊不知,这样遭受到的心理和身体伤害更大。
  4.孩子。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孩子,害怕离婚或者是闹得不愉快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便一直忍气吞声。但家庭暴力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加大,处理不好,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孤僻和抑郁。
  5.期盼。最后一部分人也是我认为最不可取的,被家暴了一次又一次,却总是幻想着有一天丈夫会重新对自己好。我们常说,不抽第一根烟,有一便有二三四……因此,不要对对你动粗的人抱有幻想。
第4个回答  2017-06-09

家暴这个真的是让人觉得心寒的,我看过很多女性被家暴打得整个人都是血,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伤口看着觉得瘆得慌,是我的话,我一定不能容忍这种事情,毕竟这些事情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样子的话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几次。今天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也有提到家暴这个话题,为什么很多女性面对家暴都一味地选择忍让呢?我认为有以下这些可能。第一,女性以为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想给一次机会给对方。认为他只是心情实在是不好了,不是他想这样的,选择谅解他。第二,就是很爱很爱这个人,离不开他,哪怕他怎么打都好,相信他也是爱着自己的,认为挨过去就好了。第三,不敢和家人朋友说起这件事,害怕家里人不相信自己,说给朋友听怕他们外传出去,还嘲笑讽刺自己。第四,生有儿子女儿,害怕一旦报警了之后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婚姻,还会让自己的子女也遭殃,让他们的童年不幸福。第五,和家里人说明情况之后,家人觉得就这样算了,不要把事情闹大,让女方忍着点,好好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了。第六,男方的实力太强,对女性进行威胁恐吓,说让女性不能告诉任何人,不听话的话就会打女性。我觉得女人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个男强女弱的时代里,她们甚至不敢为自己的冤痛讨个说法,真的是太让人寒心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