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里面提及到多少种茶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7-26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了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

  风炉

  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灰承

  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

  炭挝

  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

  火筴

  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

  夹

  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纸囊

  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

  碾

  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

  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

  罗合

  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则

  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

  瓢

  又名牺杓。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

  竹夹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熟盂

  用陶或瓷制成,可用水二升。供盛放茶汤,"育汤花"用。

  鹾簋

  用瓷制成,圆心,呈盆形、瓶形或壶形。鹾就是盐,唐代煎茶加盐,鹾簋就是盛盐用的器具。

  揭

  用竹制成,用来取盐。

  碗

  用瓷制成,供盛茶饮用。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茶碗为"瓯"。此前,也有称其为"盏"的。

  畚

  用白蒲编织而成,也可用,衬以双幅剡纸,能放碗十只。

  札

  用茱萸木夹住栟榈皮,作成刷状,或用一段竹子,装上一束榈皮,形成笔状,供饮茶后清洗茶器用。

  涤方

  由楸木板制成。制法与水方相同,可容水八升。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

  滓方

  制法似涤方,容量五升,用来盛茶滓。巾用粗绸制成,长二尺,做两块可交替拭用。用于擦干各种茶具。

  具列

  用木或竹制成,呈床状或架状,能关闭,漆成黄黑色。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

  都篮

  用竹篾制成。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26
五种:风炉.滓方.都篮.涤方.灰承.
第3个回答  2013-07-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