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所用的文体吗?古人如何交流?

如题所述

关于这个问题,有几个重点,大家常说白话文、文言文。由于信息的误导,很多人以为现在的叫白话文,古代的是文言文。所以好奇为啥不一样。

其实这里有个误区。可以简单地理解白话文是口头语言、文言文是书面语言。这就是说在古代,说话时候还是白话文的,但是当需要书面沟通的时候就是文言文了。

出现这种差别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书写载体非常昂贵,必须精简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代时候可以作为书写文字的载体非常昂贵,不管最早的甲骨,还是后来的帛,在到后来的竹签,到后来的纸都不容易获取,造价非常高。

出于节省成本,必须要做到语言精炼,言简意骇,才能最大程度地节省纸张。在造纸术之前,承载文字书写的都是竹签,没写完一章就卷起来,称为一卷,于是有了开卷有益这个成语。

这个抛开成本,光重量都非常沉重,一本书可能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一般人体力不好拿动,成语学富五车,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这五车书可能连一全套的诸子百家都没有完全。

第二,记录速度要快,必须要精简

古代时候,国君、天子往往设置史官,这一些史官的工作就是记录他们的言行,可以理解我现场人工采录,可能一个事情四五个人说了半天,说的话成千上百,但是为了保证记录内容能够齐全。

这一些史官必须要把口头语言精炼为书面语言,否则根本跟不上,有可能遗漏重要谈话,而且竹签、笔墨都是成本,都需要节省。这就久而久之形成文言文。

这种文章方法成为文人的专长。出于保持优越感,他们一直拒绝白话文,即使说的是白话。

白话文的翻身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因为纸张、印刷技术的提高,使得成本不是主要限制条件之后,从宋朝开始有了白话文的书籍,技术越成熟,白话文越多。

这个是成本考量,而不是其他后。但是受到文人的抵制,发展并不顺利,一直延续到大批留学生回国之后才彻底兴起了白话文,逐渐取得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

这个转变是因为大批的留学生归国带来新的思考方法,一方面出于扫盲的需要,因为白话文更加容易理解,而文言文需要很扎实的文学知识。

最后,歪史以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白话文成为主流,文言文成为死的书面语言,对我们的文化可能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毕竟那是数千年的文化命脉。却被一朝抛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9
确实是古人所用的,但是古人一般交流的时候都是使用白话文,文言文只不过是古人书写的文体而已
第2个回答  2020-09-10
文言文在行文句法上有其大致规则,它并不能说是古代汉语,而只是汉文学的一种文体,在中国汉代时期,文言文就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发展呈现了两面化的趋势。一种逐渐发展成为了通俗易懂的交流口语。而另一种则走向书面化的发展趋势,成为了一种复古的书面文体。
第3个回答  2020-09-10
今天的文言文就是古代的文体。古代记录、传播成本高,所以采用文言文这种言简意赅的文体。古代老百姓多用白话文交流,读书人也多用白话文,但会参杂一些文言文。
第4个回答  2020-09-10
是的,我们现在所学的文言文确实是古人交流用的文体,只不过当时的人就跟我我们说普通话一样,觉得是日常,并没有觉得是极高的文学建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