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铳,元代就已经有的热兵器

如题所述

火铳,元代就已经有的热兵器

科技史科普系列之二十:火铳。

火铳,代指早期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十三世纪末,元朝军队已装备金属火铳。大德二年(1298年)款铜碗口铳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火铳实物,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元上都遗址东北,可能是卫戌上都的元军遗物。铳身全长34.7厘米,内径9.2厘米,重6210克。铳口外侈,略呈碗形。药室微隆起,上开一火门孔。尾銎中空,两侧有对称穿孔,推测用于安置水平轴。

最初的管形火器用竹筒或纸筒制成,用于喷射火焰。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保卫德安(今湖北陆安)的宋朝守军使用“长竹竿火枪”,“纵烧天桥”。金天兴元年(1232年)、二年,金军先后借助纸筒“飞火枪”对抗蒙古军,“注药以火发之,辄前烧十余步”。可见“飞火枪”应是使用火药的喷火装置。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所造突火枪是第一种见于记载的管形射击火器,以巨竹为筒,点燃简内火药,发射“子窠”。

十四世纪中叶,元末群雄混战,火铳已非罕见之物,文献中多称作“火筒”。浙江余姚曾发现“天佑丙申朱府铸造”款铜手铳,为1356年张士诚在江浙一带称王时所造,全长32.6厘米,内径2.8厘米,重3665克,尾銎中空,可插入木杆。

十四世纪后期,明朝军队装备了以铜手铳与铜碗口铳为主的大量火铳,铸铁火炮也已出现。十五世纪初,以永乐天字铜手铳为代表的传统火器达到技术高峰。1405至1436年间,天字铜手铳产量将近十万门。现存三十余门,口径13毫米~17毫米,全长345毫米~360毫米,重2.2千克~2.5千克。铳管改直简为锥体,自铳口至药室逐渐加厚;点火孔四周加铸长方形药池,外装曲面火门盖。

十六世纪前叶,欧洲火器经海路传入东亚。十六至十七世纪,明朝东南沿海以及北部边疆的军事冲突,推动了欧式火器(佛郎机铳、鸟铳、西洋大饱)的引进。十七世纪中期,明清战争加速了火器欧化进程。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清朝的火器技术发展迟缓,近于停滞。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战争。十九世纪后期,清朝开展洋务运动,转向全面引进西方军事技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