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戴上助听器还是听不清?

现在人们对助听器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了,对听力越来越重视了。但是,有一部分听障朋友配了的助听器,成了抽屉助听器。因为他们没有按照助听器的适应康复过程,坚持佩戴。尤其是老年人!
助听器佩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对于听力下降时间长,有没有及时进行干预的耳聋患者,由于长期的听力下降导致言语分辨率也下降了,我们一般称为功能性退化。
一般门店的验配师会告诉耳聋患者,佩戴助听器就像戴眼镜一样要有个适应过程。其实佩戴助听器无论是原胚阶段还是适应阶段,都远远要比戴眼镜复杂而且过程要长。
我们听声音不仅有强度大小,还有不同的频率。我们汉语的音节当中包含了声母和韵母,同时还有音调区分。而且我们的地域不同方言也有很大差异。这就导致很多人刚配助听器的初始阶段,不能很好的去适应助听器。总觉得带上助听器后和原来听的声音不一样了。大部分的感觉就是,声音是放大了,但还是听不清楚。
由于每个人听力下降时间不同,耳聋病因不同导致的听力性质也不一样。助听器的佩戴效果,不仅和耳聋程度有关,和耳聋性质有关,同时和干预的早晚有更大的关系。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耳聋,只要有残余听力还是建议早点选配助听器,虽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听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都会有明显的改善。
适应过程一般需要2个月—3个月。第一周每天先佩戴两三个小时,根据每个人的适应能力而定。第二周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到第三周如果没有不适应,尽量不低于6个小时,第四周建议全天佩戴。佩戴环境的适应:一般建议现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佩戴,慢慢再到嘈杂环境中去适应。一个月要到验配中心做听力复测和效果评估,验配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再调试微调参数。
康复方面:对于言语分辨率比较差的,建议每天坚持朗读文章或报纸,或者家人也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要多和他们聊天。我们门店为用户准备的还有康复词表,也可以到我们门店做康复。
坚持一段时间,都会有明显改善。助听器佩戴过程当中,尤其需要得到家人的大力配合与支持!

第一,有可能是助听器没有调试好,音量或者各频率补偿跟用户听损情况不匹配,所以听的不清楚,这种情况下需要向验配师反应,再次调试就会有改善。
第二,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户本身言语识别率差,这一点在老年神经性聋上尤为突出,也比较常见,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逐步下降,大脑接受的言语信号越来越少,慢慢就对这些言语信号失去了辨别能力,戴上助听器,表现出听到声音听不清的现象,这种情况助听器越早戴,效果越好,越拖越差。如果已经配了助听器,那么坚持佩戴,多沟通交流,沟通交流时语速要慢,说快了还是听不清,戴时间长了,听敏度会有提升的,所以要建立合理的期望值,不能想着戴上助听器,就能立马跟好耳朵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24
 1、助听器本身没有方向性功能。在安静的环境下听得较好,一到外面嘈杂的环境下,由于噪声的放大而掩蔽了部分言语声,所以会听不清楚。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选择有方向性麦克风的助听器,也就是助听器要有两个麦克风。这样,在噪音的环境下,能够聆听的更加清楚。
2、没有双耳选配助听器。很多人担心,戴一个助听器已经很吵了,戴两个不是更吵吗?这是许多听损患者的误区。听觉系统是一个很好的降噪系统,两只耳朵在接收同一信号时,会有微小的时间差及相位差,大脑可以利用这些差异,辨别出想听到的声音而忽略噪声,也就说双耳比单耳更有效地减少噪声。研究表明,双耳听觉比单耳听觉可多获得5dB的增益,能让人在同等环境下比单耳更容易听到想要听的声音。
第2个回答  2022-07-03
1、自身的言语分辨能力本身较差。需要一个漫长的康复过程。先听到声音为主,慢慢刺激听觉系统。2、单耳选配。研究表明70%单耳佩戴患者后期都会抱怨还是听不清。双耳佩戴能提高尤其噪声环境下的言语清晰度、声音的立体感和方向性。3、干预的太晚了。有些人等到听力下降到重度、极重度的情况才来选配,到那个时候,效果大都分辨能力很弱,听到听不清,就像器官用进废退,越用越灵活,不用会渐渐退化4、听神经病等。听神经病等用户本身的分辨能力较纯音听力结果呈不同比例的下降,效果一般都较弱。总之,佩戴一定要按照要求佩戴,正确使用,树立合理的期望值,锻炼聆听能力,会聆听的越来
第3个回答  2022-02-11
戴上助听器能听到声音不一定能听懂语言。这与患者的听力下降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要使聋人听到声音相对较容易,但是分辩率太差,经助听器放大也能听到声音,但要达到能听懂声音并不容易。在听清楚的基础上,还要经过家人配合慢慢去交流,才能真正理解语言。人们的说话声音有低频、中频、高频,人耳的毛细胞能够传递不同频率的声音。听力障碍者对声音的感受与之相同,多数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请专业人员测定听力损失的程度,选配适宜的助听器,然后进行听力训练和语言学习。
第4个回答  2022-01-13
助听器听不清楚有以下几种情况:1助听器档次比较低不能解决复杂环境的聆听。2患者本身的分辨率很低,期望值过高,助听器能解决听不见的问题但是听不清是和大脑相关的功能要慢慢适应慢慢提高。3助听器增益调试不到位,可以进一步调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