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高考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习惯说法(固定句式)的翻译与举例(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答案)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
——陈胜,是阳城人。
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 ,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
——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08
一、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例: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只不过……罢了
  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21.惟……耳:只是……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3.亦……哉:也……啊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四、表示揣度
  25.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例: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
  例: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7.其……欤?(兼表反问)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8.……庶几……欤:……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例: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
  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1.其……其……也?:是……还是……呢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六、表设问:
  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第2个回答  2008-04-13
没固定句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