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字?是由中国人搬过去的吗?

如题所述

1.假名字母的来历
中国晋朝时候,汉字传入日本(公元3~4世纪)。《日本书记》中说,归化日本的百济学者阿直崎(285年赴日),邀请住在百济的中国学者王仁,携带《论语》和《千字文》到日本,后来做皇太子的老师。这大概是汉字正式传入日本的开始。
日语不属于汉藏语系,跟汉语大不相同。汉人学习汉字如果要“十年窗下”,日本人学习汉字当然更加困难。
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汉字如何读。日语和汉语的音节结构不同,日本人读汉字要把汉语音节“折合”成日语音节。例如“东京”Dongjing要读成Tokyo。这叫做“日语化”(日本人说“国语化”)。
汉字在中国的读音因时代和地区而不同。早期传入日本的读音称为“吴音”(大抵是长江下游的读音)。唐朝(西安和华北)传入的读音称为“汉音”,这是主要的读音,但是佛经仍用吴音。宋元以后传入的读音称为“唐音”。吴音、汉音、唐音,都是“音读”(模仿汉语的读音)。
日本人用日语解释汉字意义,由此发展出用日语的字义称读汉字,叫作“训读”。打个比方:汉字字典里有个“砼”字,注音“铜”或tóng,可是人们把“一吨砼”读成“一吨水泥”,“水泥”就是“砼”的训读。一字多读是日文的普遍现象。例如一个“明”字,除有4种音读以外,还有9种训读。
汉字知识传开后,日本开始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全用汉字的日语音节字母。《万叶集》(759年成书)是最早用汉字作为字母写成的古代“和歌集”。这种借用现成汉字的日语字母,称为“万叶假名”。假,假借。名,名字。假名,借用的汉字。
假名不是有计划地设计的,因此产生了重叠两套。一套叫“片假名”,一套叫“平假名”。
佛教在538年从百济传到日本。奈良和尚读佛经,在汉字旁边注音、注义,写虚词、词尾,起初用整个汉字,后来简化楷书,取其片段,形成“片假名”。
妇女们识字不多,借用汉字作为音符,写日记、故事、诗歌,给汉字注音、注义,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794~1192),简化草书,形成“平假名”。当时把平假名称为“妇女字”,不登大雅,男人不用。
片假名从僧到俗,平假名从女到男。文字不怕起步低,只要能简便实用。
起初随便用不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日语音节,后来统一用字,基本上做到一音一字。这是假名的标准化。
假名大胆简化汉字,不仅方便书写,还使假名有独特的面貌,区别于通用汉字。不论并用夹用,彼此不混。这是假名的定形化。
为了便于排列和检索,必须规定假名的次序。假名有两种次序。一种次序是,用47个假名,翻译一节佛经唱词(涅盘经第十三圣行品之偈),叫做“伊吕波歌”(初见于1079年的“金光明最胜王经义”上)。另一种次序是,按照悉昙(印度梵文音)原理,把假名排成一个表,叫作“五十音图”(开始于11世纪,完成于江户时代)。“伊吕波顺”或“五十音顺”,是假名的序列化。
标准化、定形化和序列化,使假名字母达到成熟水平。从片假名、伊吕波歌和五十音图,可以看到佛教和印度文化对假名的影响。从汉字传入日本,到假名成熟,经过了1000年。这是汉字到了日本以后发生的飞跃。
日本也仿照汉字创造一些新汉字,称为“倭字”,又称“国字”。例如“辻”(十字路口)进入了《现代汉语词典》。由于数量极少,对日本文字没有多大影响。
2.假名字母的发展
为了提高记录日语的准确性,假名作了补充和改进。主要是:(甲)增加附加符号,表示浊音和半浊音(室町时代的1392年开始分写清浊)。(乙)使用小型字母,表示“促音”(短音)和“拗音”(近似汉语的齐齿音)。(丙)补充鼻尾字母,表示音节末尾的鼻音,日本称为“拨音”。促音、拗音和拨音的写法开始于平安时代(800年左右)。(丁)规定长音写法。
例如:“立秋”りっしゅう(rissyū),其中“う”表示长音,小字母“っ”表示前面是促音,小字母“ゅ”表示拗音(跟前面辅音拼合成音),不是独立音节;如果不用小字母,“秋”就变成“私有”しゆう(siyū)。
又如:“分布”ぶんぷ(bunpu),其中ぶ加两点表示hu→bu(浊音),ぷ加小圈表示hu→pu(半浊音),ん(-n)表示音节末尾的鼻音。鼻尾字母不是音节字母,而是因素字母,这是后来增补的例外。
假名的拼写法(“假名遣”)也逐步改进。从(a)“历史假名遣”(以1695契冲《和字正滥抄》为依据),改为(b)“现代假名遣”(依据1946日本内阁训令),还有(c)“表音假名遣”。例如:
“蝴蝶”(tyotyo):(a)テフテフ,(b)チョウチョウ。
“科学”(kagaku):(a)クワガク,(b)カガク。
“水道”(suidō):(a)スキドウ,(b)スイドウ,(c)スイドー。
“十”(tō):(a)トヲ,(b)トオ,(c)トー。
现代假名遣是今天一般通用的写法,按照口语语音表记,但是助词はha读wa,へhe读e,是例外。
日语音节少而简单,适合采用音节字母。但是音节字母拼音不灵活,所以需要上面这些补充和改进。
随着时代的前进,假名字母不断提高它的文字地位。第一步,从站立在文字外面,变为走进了文字中间。第二步,从汉字为主、假名为副,变为假名为主、汉字为副。
假名起初是汉字的“注音符号”,只能站立在文字外面,正式文字中间没有它的地位。日语有词尾变化,有助词和其他虚词,用汉字书写极不方面。自然地产生一种混合写法:用汉字书写实词和词根,用假名补充虚词和词尾。于是“丫头”(假名)伴随着“小姐”(汉字)挤进了正式文字的厅堂。这就形成“汉字·假名混合体”。第10世纪流行片假名混合体,第15世纪流行平假名混合体。同一篇文章中间可以用两种假名,但是同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混用两种假名。这是日本直到今天的正式文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实行语文“平民化”,措施之一是限制用字。1946年公布“当用汉字表”(1850字),1981年改为“常用汉字表”(1945字)。硬性规定,法令和公文用字以此为限,此外用假名。其他出版物逐步向字表范围靠拢。
小学生只学996个汉字(比《千字文》少4个)。中学生只要求掌握常用汉字表1945个汉字(比中国2000扫盲字少55个)。除以东方文化为专业的学者以外,日本人一般用字量在2000上下。日本人的丰富知识主要来自假名字母。
汉字为主、假名为副,已经变成假名为主、汉字为副。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文字的重大变化。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178672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9
日语里的汉字
  中国繁体字在日语中叫汉字,实际上是表意符号,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一件事或一个观点。常见的是一个汉字有一个以上的音。在日本,汉字是用来书写起源于中国的词和土生土长的日本所创的和制汉字词。   “日本语”是汉字。“日本语”就是“日语”的意思了,但它的发音却不是中文发音。“日本语”的读音为“にほんご”(发音“ni hon go”)。在这里,假名“にほんご”就相当于日语中汉字“日本语”的拼音了(当然它并不是真正的拼音)。日语中有很多汉字,它们大部与其汉语意思有关,但读音往往不同。当然也有一些日语中的汉字的意思,和我们汉语意思不同,如“娘”(musume) ,它的意思并不是妈妈的意思,在日语汉字中是女儿的意思。尽管较完整的日文字典所收的汉字可达50000个,但现在使用的数目要小得多。1946年,文部省将通用和正式使用字的数目定在1850个,包括小学和初中所教的996个字。这一单子在1981年被略有扩大的1945个字的单子所代替,尽管大多相同。报纸以外的出版物不受此单子的局限。而且,许多读者了解词义的汉字的数目比标准的公立学校的课程所教的汉字多得相当多。   2010年4月,日本文化审议会汉字小委员会汇总了新常用汉字表的最终方案,共收录了2136个字。除在现行1945个汉字的基础上新收录“俺”、“冈”、“赂”等196个字外,还将删除“匁”等5个字。该委员会最快将于2010年6月向日本文科相汇报新常用汉字表,预计将在2010年内公布。[2]   2010年的此次修改工作结合了电脑、手机等信息工具的普及使复杂汉字也变得易用的社会现状。这将是1981年现行常用汉字表制定以来首次被修改。委员会根据组词频率高、汉字比假名更易领会等标准进行选定。虽然仅在固有名词中出现的汉字原则上不在收录之列,但都道府县名称中所用的“冈”、“熊”、“茨”、“栃”、“埼”、“梨”、“阜”、“奈”、“阪”、“媛”和“鹿”共11个通用性较高的字被新收录在方案之中。此外,近畿的“畿”、韩国的“韩”也将添加至新表中。应内阁法制局的要求,最终方案中还增加了“法律中常用”的“勾”、“赂”等4个汉字。“郁”等笔画较多的汉字也将收录在内。[2]
编辑本段国字
  日语里“国字”这个词有三个意思一是日本国的文字, 包括汉字、假名等用来记录日语的所有的文字符号;二是日本人创造的假名,以区别于由中国传去的汉字;三是日本人自造的汉字。但日本人通常所说的“国字”,是指第三种意思。这时的“国字”又叫“ 和字”、“ 俊字”、“ 和俗字”、“ 和制汉字”等。在这里要讨论的问题就是第三种意思的“国字”。   汉字通过佛经传入日本后, 日本人就舍弃汉字的音而用其形和义来表示日语的固有词汇,如用“山” 表示“やま”,用“ 海”表示“うみ””等。但由于日本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与中国不同, 所以日语里有些概念是汉语里所没有的,也就找不到相应的汉字来表示日语里的这些概念, 于是日本人就自造汉字来表示日语里的这些概念。如造“榊” (读作さかき)字表示祭神之树,造“辻” (读作つじ)字表示十字路口, 造“峠”(读作とうげ)字表示山路由上山转向下山的最高处,造“躾”( 读作しつけ)字表示礼节、礼貌上的教养、管教。   国字的大部分是用六书的“会意法”创造的,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或汉字部件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概念。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会意法造的国字。   辷る(すべる):走之旁和意为平滑的“一”字组合表示“滑”、“发滑”(注:该词又作滑る)   辻(つじ):和“十”组合在一起表示“十字路口”   但是战后日本采取限制使用汉字的政策,绝大部分国字已经废弃不用,一般用在地名及人名中,所以日语学习者大可不必担心。
第2个回答  2011-10-29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

最后回答你的问题。日文是由中国字演变过来的。是中国人搬过去的。

望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