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达到一定高度的诗词,为何在后来走向了落寞?

如题所述

唐诗宋词一直是我国5000年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最璀璨的文化瑰宝,时至今日,一些学龄前儿童的启蒙读物也都是从唐诗300首或者宋词300首开始的。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对唐诗宋词有一个系统性的讲解和认识,并且也在逐年增加诗词文化的比重,在大学中更是单独开设诗词文化课,国学课等等来提高人们的诗词文化素养。虽然诗词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的高度,但是唐宋以后明显呈现一个断代下滑的趋势,慢慢的走向落寞。诗词文化之所以能在唐宋前中后期经历,落寞鼎盛,再到落寞的过程,和唐宋时期市民文化发展和统治者重视程度息息相关,更于唐宋后期统治者束缚思想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在古代天子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位,皇帝作为九五之尊,对文化的统治更是十分重要。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可以看出皇帝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唐朝时期,因为唐朝统治者喜欢诗词文化,所以在科举考试中,将诗词文化的分值提到首位,大大激发了当时莘莘学子对诗词文化的钻研,使诗词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

宋朝因为市民文化的发展,市民精神生活的繁盛,所以词文化逐渐渗透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平时的唱腔作曲还是日常写作,都与词文化息息相关。

唐宋以后到了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忌惮当时的文人武士通过诗词文化来复辟国家,所以对文化的钳制非常严重,比如说当时的大兴文字狱。即使是相关的颜色,或者带有一定含义的谐音词,都是被当时明令禁止的,对诗词文化的发展产生阻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0
任何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话,它都会走慢慢走下坡路,都会经历兴盛衰,然后就会出现新的文化。因为是而且诗词这个东西只有文人墨客才懂,一般的老百姓其实大字都不识几个,所以会慢慢的发展出一些通俗易懂的文化,如戏曲,因为它比诗词接地气。
第2个回答  2020-09-10
变了心。古代诗人写诗词也是随着朝代变迁写思想,朝代没落了思想不尽人愿不尽人心。
第3个回答  2020-09-10
因为唐朝已经把诗词研究的非常完善,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送人也有自己的模式,让宋词达到了巅峰,每一个高度的累积,后面想要超越都不太可能。到了明清时代,大兴文字狱,对诗词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阻碍。
第4个回答  2020-09-10
首先,作与理解诗词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它不是大众文化,不能让人们做到耳熟能详。再次,诗词不能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之中,用它不便交流。其次,朝代的更迭,势必会有新产物出现,顺应时代的潮流。最后,人们是会不断地在创新,人会创新,社会是复杂的,文化是多样的,一切都是在发展,新的出现,老的会展示被压了风头,会落寂,记住,它不会被遗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