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赐金放还的原因

如题所述

      李白赐金放还的原因:

       关于,李白被“赐金放还”一事,历来有许多说法。

       1.戏说的原因:

       由于李白借给皇帝写诗之机,让杨国忠研磨、高力士脱靴。杨、高二人怀恨在心,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他。更有高力士借李白给杨贵妃写的诗:“可怜飞燕倚新妆。”是暗喻杨贵妃会有赵飞燕一样被打入冷宫的结果,进行挑拨,使得杨贵妃怨李白深入骨髓,在唐玄宗那里不依不饶,致使唐玄宗下决心“赐金放还”李白。

       2.考证的原因:

       事实上,促使李白离去的原因,与高力士无关。历史上对高力士的评价,决不是戏剧和小说里描述的那样。真正的高力士是个作为行事端慎的人,一直好评如潮。他自称:“供扫酒之余,遂蒙侍从之顾,扶戴明皇,逼畏艰难,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诚,事必记心,言无漏口,日慎一日,将二十年。”故有的史书称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

       那么,真正导致李白离去的原因是什么?这里就要谈到一个以前在李白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时提到过的重要人物——张垍。李白一入长安时,曾借助老丈人许家的关系去拜访过时任宰相的张说,这张说是个热心举贤的人。可不巧的是,当时张说正病着,于是。张说就让他的两个儿子张钧和张垍去接待他。而这张垍是唐玄宗的女婿,也是皇帝宠信的大臣,按说他最有能力举荐李白,但是张垍都没有给他什么善意的帮助。把李白撂到终南山玉真公主的别馆里晾了起来,使李白错过一次被举荐的机会。而在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千辛万苦地得以二进长安、供奉翰林后,这张垍却在唐玄宗面前说了不少李白的坏话。

        那么张垍为什么专门要给李白“穿小鞋”、“下套子”呢?张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关键是李白这次交错了人。身为翰林学士的张垍就是一个嫉贤妒能、卑鄙无耻的小人,(在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时,他不跟唐玄宗西逃,竟然投降了安禄山)李白的才气和桀骜不驯的性格都不为张垍所容。于是,他抓住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竭尽全力去诽谤李白。而在那些规行矩步的馆阁诸臣眼里,李白掀天揭地的诗文,放荡不羁的作派,自然也是看不顺眼,无法相容的。于是,张垍则充当了这幕丑剧的领头者,组织这帮人,编造故事,罗织恶名,以求赶走了事。唐玄宗在这样形势下,顺水推舟就将李白“赐金放还”了。

      3.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6-22

1.戏说的原因:

由于李白借给皇帝写诗之机,让杨国忠研磨、高力士脱靴。杨、高二人怀恨在心,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他。更有高力士借李白给杨贵妃写的诗:“可怜飞燕倚新妆。”是暗喻杨贵妃会有赵飞燕一样被打入冷宫的结果,进行挑拨,使得杨贵妃怨李白深入骨髓,在唐玄宗那里不依不饶,致使唐玄宗下决心“赐金放还”李白。

2.考证的原因:

事实上,促使李白离去的原因,与高力士无关。历史上对高力士的评价,决不是戏剧和小说里描述的那样。真正的高力士是个作为行事端慎的人,一直好评如潮。他自称:“供扫酒之余,遂蒙侍从之顾,扶戴明皇,逼畏艰难,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诚,事必记心,言无漏口,日慎一日,将二十年。”故有的史书称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

拓展资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5-31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第4个回答  2012-01-17
李白桀骜的性格与官场格格不入,宦臣高力士脱靴,宠妃杨贵妃研墨后他们串通一气一起在唐玄宗面前诋毁李白,因此李白被赐金放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