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因为唐玄宗欣赏李白的才华,但是也明白,李白不适合在朝堂上生存,所以赏赐了他一笔钱财,让他回家。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在李白42岁的时候,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但是因为,李白恃才傲物,又藐视权贵,贵妃磨墨,力士捧靴,李白虽有才气,但却狂傲,终不能为玄宗所用,所以三年后便被“赐金放还”。


扩展资料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

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李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5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详情如下: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第2个回答  2007-07-28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第3个回答  2007-08-01
说的简单明了点: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让他供奉翰林,但李白因受诽谤,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被赐金放还,所以说: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01
事情始末是这样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率领一众亲信前往四川避乱,“西出都门五十里,翠华摇摇行复止”,“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娥眉马前死”。马嵬坡之变中,唐肃宗李亨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虽然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也不敢记),但从事件受益人来分析,怕是与之脱不了干系。李亨前往灵武,即有召集人马以期恢复的一面,也有担心父亲秋后算账的原因。从他置父亲不顾,径直称帝来分析,马嵬坡是组织有预谋的一次政变。
至于李亨因为百姓所留,与父亲分道扬镳前往灵武之事,完全是史家讳笔,不值一哂。
就在李亨于灵武维系人心、收拾朔方残余与叛军周旋的同时,李隆基又任命了另一个儿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路节度采访使、江陵郡大都督起兵讨伐安禄山。李璘听说李白有经天纬地之才,派出手下到庐山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为幕僚。然而就在与李白接触后不久,李璘大失所望,李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很快,李白就成了板凳队员。屋漏偏逢连阴雨,在永王李璘与李亨兄弟同室操戈兵败之后,李白因“附逆之罪”被关押在浔阳(今江西九江)监狱中。不幸中的万幸,依靠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等人的鼎力帮助,李白重获自由,转而成了宋若思的幕府人。
可能是因为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原因,才过了几天安生日子,李白替宋若思作了一篇奏章。这就是《为宋中丞请都江陵表》了,在奏章中,李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迁都金陵!
很快,宋若思就收到了唐肃宗的批复:李白流放夜郎。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且看李白奏表所言:
“臣伏见金陵旧都,地称天险。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
李白所谓的“六代皇居”,是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短命王朝。历史的看,凡是选择在金陵(江苏南京)建都的王朝,多数都短命。
尤为要命的是,李白奏章中哪壶不开提哪壶,揭了唐肃宗的伤疤——避居成都的唐玄宗,一直是李亨的心病。肃宗灵武即位,本来就是先斩后奏,生米作成熟饭的事情,是玄宗、肃宗父子间难言的伤痛。严格讲来,李亨先是在马嵬坡杀了父亲心爱的女人,继而在灵武称帝夺了父亲的位子。在唐肃宗的内心,恨不得立即将父亲接回长安,掌控在自己手中。肃宗最担心父亲呆在成都不回来,让他无法下台。与李璘可以兄弟同室操戈,但与父亲无法兵戎相见,那样作意味着什么,后果将是什么,他心中非常明白。
李白在奏章中竟然异想天开:玄宗就留在成都,肃宗则迁都金陵。将来一旦有警,“则北闭剑阁,南扃瞿塘,蚩尤共工,五兵莫向,二圣高枕,何忧哉?飞章问安,往复巴峡,朝发白帝,暮宿江陵,首尾相应,率然之举。”
而且李白想当然的指出这样做的好处——李亨在江陵想见父亲,完全可以“飞章问安,往复巴峡,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如此一来,当真是家国之幸事!
这哪是一个合格政治家的水平,完全就是精神病患者的呓语了。可能是宋若思觉得李白毕竟是作过玄宗秘书的人,应该是政治过硬、文笔老辣,哪知道经验主义害死人:后来他倍受唐肃宗冷遇,就是因为请李白代笔写这一道奏章有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