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给慈禧画了2张肖像画,其中一张过于真实,为何至今才被公开?

如题所述

慈禧太后是清朝末期,最后一个实际掌权人,从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她联合慈安,恭亲王一同发起政变,斩除了咸丰帝为幼帝留下的八大顾命大臣,自此,清朝的统治就落入了她的手中。1875年,同治帝病逝,慈禧为了稳固自己手中的权利,选择了自己的外甥载湉为新帝,同年,再度垂帘听政,早年的慈禧手段强硬,处事风格果决,以至于在宫中与朝堂上,没人敢反驳她,晚年,虽然慈禧依然专权,但在政事上,松懈了很多,转而迷恋起了西洋玩意,其实从乾隆晚期,就有不少洋人开始进入我国,并带来了不少货品交易。

到了清朝末期,西方列强更是用蛮野的手段打开了国门,慈禧太后作为最高统治者,自然也是最先接触到这些东西的人,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她留下的大量照片,但事实上,关于慈禧太后的容貌,一直都备受争议,尤其是不少史记中,将她年轻时的模样描写的非常漂亮,但却始终找不到证据。在2008年的时候,慈禧的两幅私人画作曝光,其中一幅收藏在北京颐和园的文昌院中,而画这幅画的是一位叫华士·胡博的荷兰画家,他出生于河南东部的马斯特里赫特,除了为慈禧太后做过画,他还未荷兰女皇,俄国驻英大使等多国名人绘制肖像画。

1905年,胡博第二次来到中国,受到慈禧的邀请,为她作画,一开始小样出来后,慈禧太后见了直摇头,她不允许鼻子和眼睛处有阴影,而且在胡博的笔下,她的眼睛小了,鼻子也不好看,嘴唇不饱满,就连眉毛也非常令其不满意,最终,在经过多方的沟通和修改下,这幅非写实,又带有“抽象”意义的油画作总算是完成了。胡博所绘画的另一幅慈禧肖像带回了欧洲,并且在巴黎画展中展出,这幅画像和慈禧本人的容貌非常接近,在这幅画中能够看出慈禧衣着华丽,装扮非常雍容,但是脸上的皱纹很深,而且五官也非常刻薄,看起来给人的印象非常压抑,据胡博本人介绍,这幅画并没有给慈禧看过,因为她看到后一定会勃然大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7

很多人都说慈禧是历史的罪人,若是没有她玩弄权术、惹是生非,或许大清也不会这么快就衰败。一直以来,人们对慈禧都没什么好感,放眼望去,关于慈禧的评价多是负面。今天我们不谈慈禧的所作所为,而是来聊一聊她的奇怪“画像”。

外国一位名叫华士·胡博的画家,曾为慈禧画过两幅肖像画,两幅作品出自同一人之手,而且画的也都是同一个人,按理说画中人物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但事实上,这两幅画中有很多细节都是不一样的,不仅是容貌有差别,而且人物的精神气质也有很大出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明明是一人所画的同一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

华士·胡博为慈禧作好画之后,特意将画像呈给慈禧欣赏。慈禧看了之后很高兴,而且还说出“Good”这个英文单词,也就是好的意思。也许有网友会质疑,慈禧怎么会说英文?如果她想表达“好”,完全可以直接说中文啊!

其实,网友的猜测完全是多虑了。1905年,慈禧曾专门向右侍郎伍廷芳问过“好”的英文单词怎么说。当然,慈禧也有自己的风格,只问了好这个单词,没有问“谢谢”或者其他的。也许,慈禧是想表明自己的“学识渊博”,不过担心自己记不住,所以就只问了那么一个。

不管怎么说,慈禧对这幅画是高度肯定的,不然不会有这么发自内心的好评。不过,华士·胡博并非画了这一副,还偷偷画了另一幅。

当然,另一番的慈禧精神样貌太过严厉,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或许是担心慈禧怪罪,华士·胡博并没有将另一番画像呈给慈禧看。

在一次巴黎展览中,那一幅“咄咄逼人的慈禧”就露过面。当时有人评价道:“这幅画中最锐利的就是那双眼,让人不敢直视,那锐利的目光让人胆战心惊!”如今,在哈佛大学的美术博物馆中仍然可以看到这幅画作的身影。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问,这两幅画差距那么大,究竟哪一幅画才是真正的慈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也只能从华士·胡博身上找答案了。

1899年时,华士·胡博初次抵达中国,来到中国后,华士·胡博曾为李鸿章、袁世凯等大人物画过画像。当时,华士·胡博提出想要给慈禧太后也画一幅,不过并没有得到慈禧的回应。

后来,慈禧看众多大臣都有自己的画像,而她作为太后自然也要拥有一张!于是,华士·胡博得到了机会。公元1905年时,华士·胡博第二次抵达中国,这一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慈禧作画。

后来,华士·胡博将自己的回忆写成日记,后人根据他的日记以及回忆,推断出当时华士·胡博的作画地点应该是在“中南海”,也就是慈禧居住的仪鸾殿一带。

华士·胡博晚年曾回忆,当时作画的情景变得很模糊,只记得当时有阳光从左侧射入。这一说法与巴黎画展中的那一幅画的场景相吻合。

画完之后,华士·胡博就被要求离开了,随后拿着酬金回国,之后再也没有见过慈禧太后。从作画的时间推断,当时的慈禧太后已经有六十九岁了。通过年龄这个关键信息,我们发现与巴黎画展中的那一幅很吻合,也更符合老妇人的样貌特征。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完全错误,因为现存的慈禧照片中,和德和园中的那一幅更加接近,也就是慈禧太后本人评价“Good”的那一幅。

慈禧作为太后,身份高贵,而且非常注重保养,所以皮肤应该是保养得比较好的。虽说已经是六十九岁,但是从样貌上来看应该会更显年轻一些,而巴黎展览的那一幅看上去要憔悴一些。

另外,在华士·胡博的回忆中曾提到了一些关键信息,就是作画时现场摆得有竹林图案的帘子,而且慈禧身旁还摆放得有果盘,例如苹果之类,而这些场景和德和园的那副油画比较相似。

而且华士·胡博本人也曾说过,巴黎展览上的那一幅画,是在德和园那幅画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过的,华士·胡博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当时,华士·胡博在画好了小样后,朝廷并不是很满意,让他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加工。例如将眼睛再放大一些,嘴唇画得更丰满一些,为的就是突显出慈禧的尊贵身份。

所以,华士·胡博进行了二次加工,应该就是德和园中存放的那一幅画。华士·胡博很清楚,慈禧太后想要的并不是一张最真实的画像,而是要满足她虚荣心的一幅画像。不过,这样的画像往往与真人有着一定的出入。

所以,华士·胡博为了保留一张更接近慈禧原貌的画作,这才又偷偷照着德和园那副画作又创作出了一副,也就是巴黎展览上展出过的那一幅。

在画中可以看到,慈禧太后的眼睛处阴影很明显,目的就是为了突显眼袋。此外,画中慈禧的鼻梁也更加挺拔,嘴脸向下弯曲着,给人一种棱角分明的感觉。

这样的画像总体看上去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看起来像是一个男人。在西方这是画家们表达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但是在我们看来就很难欣赏这样的人物画像了。所以,华士·胡博又怎么敢把这一副画呈给慈禧呢?就算借他十个胆他也不敢。

由此看来,巴黎展览上的那一幅慈禧画像最接近真实的慈禧。毕竟,越接近真实的画像人们越不愿面对。而慈禧身为太后,自然希望华士·胡博把她画得好看一些。

如果按真实模样来画,那肯定要得罪慈禧,只能变通地为慈禧修改一番了。所以,德和园的那一幅虽然得到慈禧喜欢,但却不是慈禧最真实的样子。很多女性都不愿面对原相机,而是对着美颜相机痴迷不已。这一做法和慈禧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2个回答  2021-01-22

我们都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末期,最后一个实际掌权人,从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她联合慈安,恭亲王一同发起政变,斩除了咸丰帝为幼帝留下的八大顾命大臣,自此,清朝的统治就落入了她的手中。

1875年,同治帝病逝,慈禧为了稳固自己手中的权力,选择了自己的外甥载湉为新帝,同年,再度垂帘听政,早年的慈禧手段强硬,处事风格果决,以至于在宫中与朝堂上,没人敢反驳她,晚年,虽然慈禧依然专权,但在政事上,松懈了很多,转而迷恋起了西洋玩意,其实从乾隆晚期,就有不少洋人开始进入我国,并带来了不少货品交易。

到了清朝末期,西方列强更是用蛮野的手段打开了国门,慈禧太后作为最高统治者,自然也是最先接触到这些东西的人,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她留下的大量照片,但事实上,关于慈禧太后的容貌,一直都备受争议,尤其是不少史记中,将她年轻时的模样描写得非常漂亮,但却始终找不到证据。

但就在2008年的时候,慈禧的两幅私人画作曝光,其中一幅收藏在北京颐和园的文昌院中,而画这幅画的是一位叫华士·胡博的荷兰画家,他出生于河南东部的马斯特里赫特,除了为慈禧太后做过画,他还未荷兰女皇,俄国驻英大使等多国名人绘制肖像画。

1905年,胡博第二次来到中国,受到慈禧的邀请,为她作画,一开始小样出来后,慈禧太后见了直摇头,她不允许鼻子和眼睛处有阴影,而且在胡博的笔下,她的眼睛小了,鼻子也不好看,嘴唇不饱满,就连眉毛也非常令其不满意,最终,在经过多方的沟通和修改下,这幅非写实,又带有“抽象”意义的油画作总算是完成了。

但慈禧太后不知道的是,当胡博回去后,根据又根据最初的小样,绘制出了一幅更加贴切的画像,这幅画中,慈禧太后的神态威严,眉目轻挑,已经年过70岁的她,皮肤看起来非常松弛,嘴唇紧闭的模样,给人一种吓人的气势,而且她的脸型也与我们在照片上看到的不一样,要显得更加瘦长。

当胡博画出这幅画时,根本不敢给慈禧太后看,只敢偷偷带回荷兰,后来,这幅画被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收藏,而历史上关于慈禧太后最真实的描述,应该就是伊莱扎·鲁哈马·西德摩在《中国,长寿帝国》中提到的,“她长着一双鹰眼,身板挺直、面目秀丽,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

伊莱扎是清朝晚期,为数不多见过慈禧太后的西方人之一,在他的印象中,慈禧就是绝对的权威,她的嗓音和态度都带着掌权者的高贵与傲慢,但同时作为女人,慈禧希望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留给后人,所以才在每次拍照的时候,摆出各种姿势,以表示自己的亲切与慈祥。

第3个回答  2021-01-22
因为其中有一段的战争,还有一些岁月的流逝,现在时代稳定,这个画像更加安全了,因此才公开
第4个回答  2021-01-22
因为这些东西都算是国家高层的秘密,一般不轻易公众于外,所以这么多年都没有出现在大众的面前,现在随着时代发展才慢慢出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