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审计重要性原则

如题所述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随着审计方法由详细审计转变为抽样审计,审计重要性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中运用越来越频繁。

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扩展资料:

判断审计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

重要性的评估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意见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执业中,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作出合理的判断。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时必须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以往的审计经验。

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5、错报漏报的性质。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7、会计报表个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重要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1.规划审计工作,编制审计计划时,合理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由于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容忍的会计报表或帐户余额中的错报、漏报的金额越小;而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小,为保证审计工作能发现所有超过或容忍错报的重大错误所需要的审计工作量和证据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美国“审计标准说明书”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均规定:审计人员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应当综合考虑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单位的规模与业务性质、相关内控等因素,结合自身的经验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评估即确定“计划重要性”(planningmateriality),其目的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及其决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2.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的种类。

  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确定应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被审单位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将其同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确定该汇总数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质是否重要。如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属性质重要,审计人员应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提请客户调整报表;如客户拒绝调整,或实施扩大测试后,该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应发表保留意见(比较重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时);如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汇总数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质不重要,可发表无保留意见。在具体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应进行定性判断,充分考虑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

  3.在审计过程中,重要性判断直接影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当会计报表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时审计人员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审计人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低,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不能查出会计报表中重要错报的可能性(机会)越大,审计风险就越大。此时,审计人员只能通过执行更详细的符合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反。把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4.重要性原则的建立与运用,解决了如何确定会计报表总体和各报表项目的可容忍误差及如何评价审计效果的问题,从而为各种审计测试方法尤其是审计抽样方法的运用创造了条件。现代审计抽样技术主要包括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两种,而无论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在抽样规模的确定、样本量的设计、抽样方法的选用及抽样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要运用重要性原则。在设计样本和评价抽样结果时,可容忍误差(又称精确度界限)是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是确定样本规模的重要参数,也是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3515265.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01
审计重要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审计检查的内容、采用的审计方法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
第3个回答  2012-01-01
实务中,重要性是判断是否出具无保留意见的重要依据。
如果重要性水平以上的会计差错,被审单位均进行了改正和调整,那CPA就认为被审单位是符合法律法规的。
但是,重要性水平又与审计报告的保证程度相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报告的保证程度越低,这需要结合被审单位的规模大小来进行判断。
第4个回答  2012-01-02
会计是分毫不能计算错误的,而审计就不一样,审计的重要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要会计的财务问题达到一定金额(有些不能用货币衡量则需要权衡价值)才重视,不是鸡毛蒜皮都管。比如某一单位的报表资产总额1000万元,那么审计师会根据某些标准(一两句说不清,总之就是最能影响结果的标准)定一个线,超过这个线就要提醒被审计单位,并考虑是否在审计报告里披露。自然,如果线定的越低,审计质量就越高,因为连鸡毛蒜皮都管了嘛,但是太低了一个是没有效率,一个是没有必要。审计师的不同,定的标准也会有些差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