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汽车的产能过剩了吗?

如题所述

  美周刊:中国汽车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

  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7月14日文章发表文章称中国车市发展迅猛超越预期。

  尽管外界预期中国车市将转冷,但中国的购车风潮并没有出现任何消退的迹象,手里攥着大把钞票的购车族仍一如既往地涌向车市,购买各种类型的低价车。

  2006,中国消费者的购车风潮继续让预测分析人士大跌眼镜。今年初,大多数预测人士认为,考虑到中国要对大排量车型征收更高的消费税,汽油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加上中国试图让过热的经济降温严格控制银行信贷……,种种因素表明中国大陆的轿车销量只会有小幅增长。

  然而,虽然中国车市最近几个月的销量有所放缓,但今年中外汽车制造商在中国车市上的销量继续保持大幅上升的趋势不太可能逆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客车销量和去年同期相比窜升了近50%。

  该协会预测说,包括客车、卡车和商务车在内的汽车总销量今年将增长74%左右,达到约690万辆。“我们将目睹在中国这个庞大市场上汽车销售出现惊人增长”,位于上海的福特汽车中国公司负责营销渠道业务的副总裁大卫•托马斯(David Thomas)如是说道。

  美国权威汽车市场调查公司CSM Worldwide公司设在上海的分析师耶尔•张(Yale Zhang)称,一系列因素推动中国车市持续红火。首先,汽车价格的不断滑落和收入的不断提高使汽车成为许多中国老百姓能够支付得起的消费品,特别是在有巨大购买潜力的内陆市场。“真正的需求来自如成都、重庆这样的中国二级城市,而不仅是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沿海富裕市场”,他解释说道,“普通民众也开始加入购车一族的行列。”

  更多的中国人成为购车族

  以下一些数字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中国车市如此红火。据世界权威的市场调研机构J.D. Power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中国车市上,从2000年到2005年底,平均价格在8000美元到16000美元之间的入门级轿车的价格已经下降了28%,而其他级别车型售价的下滑幅度也超过了20%。J.D. Power公司和《商业周刊》一样都隶属于麦格罗‧希尔(McGraw-Hill)集团。

  与此同时,中国民众的个人储蓄总额2005年底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7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快速扩张的国民财富正在扩大潜在的购车人群。另据中国轿车市场信息联合会预测称,目前有1亿中国家庭的存款超过了7500美元。

  另外,中国首次购车人群现在还享受着非常丰富的车型选择。仅入门级车型,中国消费者就有奇瑞QQ、本田飞度等约25种小轿车可供选择。汽车产业分析师耶尔•张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外资汽车巨头和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就向市场推出了面向不同消费层次的18款新车型,到年底可能还会有26款新车型要上市销售。“今年将是中国汽车史上新车型上市数量创纪录的一年”,他如是说道。

  中外合资汽车制造商主导车市

  中国政府抑制银行信贷,以期调整经济增速的努力并没有对汽车需求构成冲击。从根本上说,根据J.D. Power的调查,大约89%的中产阶层中国人2005年都是使用现金购车。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消费者不那么锱铢必较,实际上,即便他们买的是一款低端车型,一辆车通常会花掉他们一年多的收入,因此这种购车消费风潮中的金融风险是相当高的。

  目前,通用、福特、大众、丰田和日产等海外汽车巨头都和中国厂商建立了合资企业搏击中国车市,并占据了国内市场80%的份额。这些外资汽车巨头拥有比本土企业更多的轿车和豪华车品牌,以及更强势的营销实力。此外,在某些消费者心目中,外资车型似乎在产品质量上也略胜本土品牌一筹。

  由于通用、福特等美国汽车制造商在美国本土市场上的份额都面临着日本竞争对手的蚕食,同时它们自身也问题重重,因此对它们而言,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劲需求无异于一场“及时雨”。以通用汽车为例,该公司及其设在中国大陆的合资企业今年上半年就实现了47%的销售增长,总销量达到了453,832辆。

  和去年同期10.8%的市场份额相比,今年上半年通用汽车所占的市场份额则增长到了12.5%,这也让通用坐牢了中国车市的头把交椅(该公司去年刚取代大众汽车升至首位)。作为通用汽车和上汽公司在华合作设立的旗舰级合资企业,上海通用的别克商务车等多款车型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增长。

  同时,在大卫•托马斯看来,虽然福特在中国市场上可谓姗姗来迟,但现在却是车市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品牌。福特旗下的各个品牌(福特、林肯、沃尔沃、美洲豹和路虎)之前的总销量为74,395辆,而仅今年上半年就总共实现了101.8%的销量增长。福特的主要合资企业“长安福特”负责生产畅销车型“福特福克斯(Ford Focus)”和“福特蒙迪欧”(Ford Mondeo)。

  托马斯预测称,尽管中国消费者 “对附加功能和机动性肯定有日益扩大的需求”,但紧凑型轿车仍将是车市销量的主要推动车型。据称,福特对将于2006年晚些时候面市的新款福克斯寄予厚望。

  更大的利润空间

  另一个令人感到欣慰的现象是,虽然中外厂商推出的新车型层出不穷,价格战也愈演愈烈,但不少汽车制造商今年仍保持了相对可观的利润空间。原因之一是,通过扩大在中国大陆的零配件供应网络,规避中国政府对进口部件征收的高额关税,海外汽车厂商最近几年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历经过去两年的成本压缩后,主要外资和中国本土汽车厂商今年都扩大了利润空间”,CSM Worldwide汽车咨询公司的分析师耶尔•张解释说道。

  当然,中国的汽车工业仍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随着油价的迅速上涨,高油耗的运动型多功能车销量必然受到压迫,中国经济如果出现波动也会影响车市的前景。不过,至少现在看来,中国大陆的汽车工业会超越此前的放缓预期,继续在增长的快车道上前行。 (作者:布赖恩•布雷姆纳/Brian Bremner)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28
此前,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字将汽车业纳入“过热产业”的“黑名单”之中。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业产能已达800万辆,超过需求200万辆,在建产能220万辆,而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产能则将达到1000万辆。这使得汽车“产能过剩论”在年初再次兴起。
近两个月来,国家发改委频频发出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信号,这开始令汽车企业感到不安。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在采访中表示,由于产能的紧张,奇瑞的老产品在近两个月以来,每个月欠下1000多台的订单无法满足市场。去年底,广州本田把2006年的产销目标定为26万辆,仅比去年增加了3万辆,广州本田总经理峰川尚的解释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的规划,而24万辆的现有产能约束也无法让他制定更高的目标。一位接近北京现代的人士表示,去年北京现代的产销量达到23万辆,增长了60%,但今年估计只能增加7万辆,增长30%,“国家发改委不批新的项目,现在产能最多只有30万辆”。由此不难看出,主流的汽车厂家实际上面临着产能不足的问题。
那么,国家发改委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结论从何而来?据接近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的一位专家透露,2005年,国家发改委给各汽车企业下发了一份调查表询问产能,最后汇总的数据正是国务院做出决定的主要依据。
也就是说,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仅仅是从全行业汇总的数字得出的结论,其中没有市场表现的良莠:人气足的产量不足,产量过剩的没人气。甚至据了解内情的人士介绍,一些企业用毫无依据的产能目标来博取名头、地方用夸张的规划显要政绩的“虚拟产能”在汽车业广泛存在。
中国汽车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在2005年销量前10位的企业中,除了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存在着暂时的产能过剩外,其他企业都存在着生产紧张的状况。贾新光还强调指出,对中国汽车业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而这一现状决定了在汽车项目审批上不能“一刀切”。贾新光认为,汽车产业的产能鉴定周期通常是5年,而以目前私人汽车的发展速度而言,“5年以后也未必过剩”。更重要的是,“很多产能最终都没有落实”。从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情况及潜在市场需求来看,国家发改委目前做出的预测在将来有可能不得不做出修正。
从汽车市场的现状反映看,汽车业目前存在的不是简单的产能过剩,更重要的是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尽管上报的数字充满水分,但产品积压没有利润的日子也将迫使一些汽车厂家从困境中突围,那就必须调整产品结构。而目前“一刀切”的做法,对那些主流汽车厂家存在明显的不公,对整个轿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
因此,简单的产能相加是不科学的,“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的“相对过剩”才是国内汽车业的真正现状。未来在对有关行业产能评估与预测方面的工作上,是否可用一些更现代化的手段值得商榷。
相似回答